新世紀十年還是一個圖像——影視的時代。有人說,人類即將或已經從讀書時代進入了讀圖時代。圖像與文學的關系成為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年輕人對經典文學的了解,不是看原著,而是看改編后的電視劇,所以存在誤讀自不待言。圖像是視覺化的、直觀的,對于文學傳統(tǒng)的詩性,是一種很難抵抗的甚至是致命的解構;而文學是想象性的,文學的魅力可能更多地存在于想象性之中。關鍵在于,現代社會這種有想象性的讀者或者說有想象性需求的讀者到底有多少?圖像和文學在爭奪著消費群體,文學的消費群似在日日減小,而圖像的消費群卻在日日增大。從這個角度看,圖像對文學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擠壓。近來《阿凡達》的巨大成功似乎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文學與影視的關系正在發(fā)生微妙逆轉,文學自足性的存在和潔身自好的清高感正在逐漸消失。一些業(yè)內人士更看重影視與文學的不解之緣,期望于達成互惠共贏。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關注往往源自于電影或電視劇,一般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有文學作品,經過改編后有了影視,當影視產生巨大影響后,人們再回過頭來品讀文學原著;另一種情況則是先有影視,然后出于市場需要又出版了同名小說,俗稱“套種”。在這兩種情況下,具有較高文學性的往往是前一種。新世紀以來,許多作家的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比如劉震云、徐貴祥、海巖、龍一等等,產生了比文學出版要大得多的影響?,F在第二種方式,也即先有影視、后有文學的方式,卻不顧傳統(tǒng)的不屑,更為流行了,而且后來居上。人們意識到,未來的文學形態(tài)怎么樣,與影視的存在有密切關系,甚至影響到文風,現在的大量小說都帶有電視劇臺本的味兒便是明證。劉震云的觀點也許是有代表性的,他偏向于主張融合而不是對峙:“作家比較孤獨,電影比較熱鬧,二者在本質上沒什么區(qū)別,表達的都是對待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文學是一個人的事,電影是許多人的事;文學是我的事,電影是我們的事。電影講述的是表面的事物,小說講述的是表面背后的事物。如果同時熟悉這兩個事物一定都有好處。”“文學參與電影可以讓電影變得更強壯,電影參與文學可以讓文學飛得更遠、傳播得更遠。”事情真是這樣嗎?恐怕還需要觀察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