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東教授的《世紀穿行》是一部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內容厚重、卓有個人精到見解的著作。它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貫通中西的寬闊學術視野,以人性、人道主義為研究重心,對我國新文學、特別是中國當代文學60年思想主流的發(fā)展,做縱深探討,回顧了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得失,對人性、人道主義思潮的文學表現(xiàn)及其理論源流作出細致梳理和具有深度的歷史總結。全書引證豐富,立論成理,語言流暢且時露文采,史論結合,理論與實際密切聯(lián)系。肖向東的著作對我國當代文學的許多現(xiàn)象,如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為工農兵、為政治服務的文學、包括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學;新時期以來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性文化小說、新寫實小說、女性小說、底層文學等,都有所剴切評述,對其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土壤、外來影響、藝術特色和貢獻等都有比較全面的分析和評價。當代不同時期所產生的文學代表作,都進入作者引述和剖析的視野,讀者幾乎可以把它作為視角特殊的當代中國文學史來讀。這都屬全書的優(yōu)點。作者寫的雖然主要是小說,但讀者從中不僅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我國當代文學跨世紀穿行所出現(xiàn)的各種創(chuàng)作潮流及其成因,而且對人性、人道主義問題在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論認識和思考。這該是這本書的突出特色。
人性、人道主義問題是學術界眾論紛紜的問題,也是我國文學界曾有過多次爭論的問題。它對于文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人是文學所描寫的中心。人的性格和行為,人的思想和情感,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向來是文學描寫的基本內容。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與人應該如何對待?這都是古今許多哲人、許多作家所長久思考的問題。肖向東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歸納為五個“性”,即實踐性、社會性、自然性、精神性、歷史性。應當說都是符合經典作家的原意的。以此去分析我國當代文學各種創(chuàng)作潮流在這方面表現(xiàn)的得失,也是十分有意義的。我想補充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個重要的觀點,即認為人性是歷史地形成也是歷史地發(fā)展的。他說,“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本性。”他認為,“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他還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見,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個性與共性是現(xiàn)實地統(tǒng)一的。我覺得這一點對于理解人性非常重要。它說明馬克思不認為存在什么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試想遠古時代人還吃人,奴隸社會的奴隸主不但奴役俘虜,還隨便殺害俘虜,將人當牛馬那樣,這與現(xiàn)代的人性相比,不啻有霄壤之別。人雖然不是沒有共性,動物性——所謂“食、色,性也”就是共性。但人的個性實際上是集各種烙印的復雜的結構,在今天的每個人身上都既有自然性,也有社會性,社會性中又有民族性、階級性、階層性、家族性、黨派性等等不同層次的共性的烙印,自然也有社會的人所可能和必然有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所產生的烙印。人是社會的動物,是離開社會就難以生存的動物。印度發(fā)現(xiàn)的狼孩,雖然是人,卻沒有人性,只有狼性。就因為他脫離人類社會而生活在狼群之中??梢姡诵灾猩鐣允亲畋举|的,人的“食、色”所以區(qū)別于狼,正與人活于人類社會中分不開。人的實踐性和歷史性都從屬于社會性,因為人的歷史是社會人的歷史,人的實踐也是帶有社會性的實踐。人作為有意識的動物,人性表現(xiàn)于精神也很自然。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性論與歷史唯心主義的人性論的最本質的區(qū)別就在后者認為存在先驗的不變的抽象人性,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人性總是具體的歷史地形成和發(fā)展的,人性受一切社會關系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