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目前一個探討中國古代“漆藝”的展覽,正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中國漆器工藝是古老華夏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與中國陶瓷、紡織、繪畫、中國文學和歷史有著密切聯(lián)系。和其他古代藝術一樣,中國漆器曾經創(chuàng)造過舉世公認的歷史輝煌,廣泛地影響到各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在中國,漆器從新石器時代走來,歷經商周直至明清,漆器工藝不斷發(fā)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飛揚的紋飾,懸殊的色彩,別致的造型,不僅呈現出中華百工的匠心文脈和技藝才能,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懷和思想智慧。
近兩年來,藝術品市場屢創(chuàng)天價,主要集中在中國書畫、油畫、瓷器、玉器之上。締造天價的拍品掩蓋了漆器工藝的光芒,使得躋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雕漆、金漆鑲嵌瀕臨失傳的境地。在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古代漆器更顯彌足珍貴。其距離市場還有多遠,也成了值得探討的話題……
拍場遭尷尬“冷遇”
不同于玉器和瓷器,漆器收藏在業(yè)界屬于冷門。漆器玩家劉國斌在微博上說,“要收藏漆藝作品其實很難,講起古代漆器,我們自然會提到戰(zhàn)國和漢朝漆器,但是你找得到嗎?在拍賣場上更多的是明朝剔紅漆器,且價格不菲。能夠在古玩市場上找到的也就是一些清末和民國的外銷漆器。而當代漆器只有在漆藝家手中才買得到,幾乎沒有其他渠道,價格也很離譜。”
渠道的缺失,進一步加劇了漆器市場價格與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脫節(jié)的尷尬局面。天津市文物公司張宏書先生表示:“漆器在拍賣市場中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應占有一席之地。但要想使這一品類有明顯升溫、得到足夠重視、擁有相當收藏人群而成為一個獨立門類,尚需時間。”
縱觀往年的漆器拍賣,雖無令人咋舌的天價,但也不乏讓人振奮的成交額。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剔紅牡丹花卉大圓盒”以1287.37萬元的高價成交。2006年,香港蘇富比(微博)曾以606.3萬港幣拍出一件清代“乾隆剔紅御制詩筆筒”;中國嘉德(微博)以550萬元拍出一件清代“乾隆脫胎朱漆題詩菊瓣形蓋盒”。2008年,一件明永樂“剔紅雕雙鳳蓮花盞托”在香港佳士得以3314萬港幣成交,創(chuàng)下了迄今為止漆器拍賣的最高價。
盡管漆器在拍場有著不俗的表現,卻至今未能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形成一個獨立的收藏門類。張宏書告訴記者,“漆器不易保存,年代久的多是出土即被博物館收藏,傳世數量少,收藏人群小,漆器的斷代比較困難,且人們對這類藏品的保養(yǎng)知識匱乏,與其他類別相比,漆器在市場上形成規(guī)模很難。”此外,張宏書還表示,“低檔的漆器多為實用品,進入規(guī)格較高的拍場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國內外拍賣機構再加大征集力度,也只能面向中高檔漆器。”
就漆器本身的制作難度、工藝流程和存世數量而言,它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現在所謂的收藏大多是從利益出發(fā),著眼于不易變質、不易損壞、方便保管的品類,而買進漆器后待價而沽是有一定風險的。保存不好,導致不同程度損壞勢必影響其價格。雖然保存下來比較難,但畢竟還是有一定數量的明清傳世品。”張宏書說。
“宮廷御用”具升值潛力
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直遵循著“物以稀為貴,稀以精為真”的規(guī)則。只要東西好,就會受到相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