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有一種說法,把昆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方式,就不用“搶救”了。你覺得讓昆曲自己養(yǎng)活自己現實嗎?
白先勇:現在什么都愛講市場,可是昆曲這種東西沒法市場化,昆曲并不是拿來賺錢的。每一次昆曲演出,我的心情都像是在展示青銅器這樣珍貴的文物,不可以從純粹的商業(yè)角度來衡量它的價值,它是無價的。在西方也是如此,歌劇、芭蕾舞這樣的高雅藝術都是靠政府或者民間基金資助的。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國內的30多所高校,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觀眾,這是我10年間的最大收獲。
中國青年報:為了傳承昆曲,身為作家你每年都要親自募資。有什么感受?
白先勇:我不僅僅自己做“昆曲義工”,還組織“義工大隊”。我出來做這個事情,有一個優(yōu)勢,我在文化界很多年了,有一大批文化界的朋友,有作家、藝術家、書法家、音樂家,還有搞設計的。開始籌備昆曲演出的時候,我說:“你們一定要來幫忙。”10年里,已經募集到了3000多萬元,我現在的人情支票開得精光。我始終抱著搶救文化、保存文物的心情來做昆劇,贊助商們也一樣。很多企業(yè)是自己來找我的,既不為打廣告,也不為盈利。這件事,觸動了大家的文化使命感。
中國青年報:你期待昆曲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活在當下?
白先勇:我希望昆曲能以一種高雅的姿態(tài)回到觀眾面前。從明朝發(fā)展至今,有大量的文人、音樂家、表演藝術家投入昆曲創(chuàng)作,昆曲的音樂、表演方式等各方面已達到高度的精美、精致。無論是實景版昆曲,還是廳堂版昆曲,我覺得,很多都是旅游伴宴性質的演出,更偏重于休閑娛樂。我還是想將昆曲還原為高雅藝術,將昆曲本來的藝術面貌呈現給當代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