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先生系安慶市樅陽縣人,我國當代詩詞大家,曾任中國文聯(lián)全國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中華詩詞》社社長;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梁東先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詞作品,可謂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梁東自書詩詞選》、詩集《好雨軒吟草》、《梁東詩詞選》、散文集《家住長江邊》、綜合藝術(shù)作品集《開窗放入大江來》及《梁東論詩文叢》等。如今,先生以古稀之年,漫步、徜徉在祖國的山河之間,并以詩人的充沛情感,去采擷山水的神韻,確是難能可貴的。
《天柱山問古》是梁東先生游覽天柱山后創(chuàng)作的一組詩歌,共六首七律。天柱山,坐落在長江北岸、安慶市境內(nèi),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這塊洋溢著文采風流的土地,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騷人墨客盡情吟唱過,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天柱山的雄渾、巍峨、峻拔、超脫,深深地感染了詩人,梁東先生運用自己廣博的學識、深厚的底蘊、深刻的目光、豐富的經(jīng)驗、雄偉的氣魄,獨辟蹊徑,以問古的形式,借景抒情,借景敘事,借情寫景,借情抒志,從而撥開迷霧重重的歷史煙云,唱出了新意。第一首“與隋文帝論”,作者運用逸聞趣事和典故入詩,并作為立論,詩曰:
開皇何事不從容?亂點青山作御封。
旌駕橋頭三祭水,回龍石上一聲鐘。
嵯峨蓬閣含霞舉,飄渺卿云出岫濃。
任是南圖興國運,擎天一柱勝千峰。
詩的首聯(lián),一問一答,挑起了論爭的起因,向隋文帝發(fā)出質(zhì)問。原來早在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即已禪封天柱山為南岳。然而600多年后,隋開皇文帝為了開拓南疆,卻將南岳移封衡山,致使天柱山塵封千年而無人識,詩人為此憤憤不平。劈頭一句便質(zhì)問道,你開皇憑什么“亂點青山作御封”!你也不打聽打聽,早在600多年前漢武帝就將南岳封給了天柱山!頷聯(lián)描寫漢武帝拜山時祭水、敲鐘的情景;五、六句寫天柱山壯麗的自然景色,可謂大氣磅礴,寫出了天柱山的特色;后兩句寫開皇你為了南圖興國運,亂點青山,使天柱山蒙羞千年,但依然無損于天柱山一柱擎天,傲立于名山之列的巍峨形象。詩人筆墨酣暢,一氣流注,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積壓在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看似在質(zhì)“問”,實質(zhì)在“駁”;一切“駁”又都蘊含在“問”之中。詩的五、六句雖然在寫景,其實寫景也是為“駁”服務的。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景色,都會給詩人帶來不同的心境。這正像陸機在《文賦》里所說的:“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自然景物,構(gòu)成不同的景色。詩人的情感跟著景色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情感產(chǎn)生不同的詩篇。景物變化萬端,因而詩人的情感也是沒有窮盡的。同時,詩人的情感與讀者是相通的。梁東先生眼寓山川,胸羅子史,以如椽之筆,飽蘸情感,故情感的河流在詩中汪洋恣肆,澎湃千里。
意境是衡量山水詩成敗的標準之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成高格。”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短熘絾柟拧分械?ldquo;為皖公山問”、“舒王臺贊”、“梅城卮言”、“三高何氏贊”等,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山水詩,詩人不止于游覽山水之間,不止于陶醉在山水的無窮奧妙,不止于驚嘆山水的雄渾、峻拔,而是在游覽山水陶冶自己心靈的同時,企圖透過歷史的煙云,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我以為這是詩人創(chuàng)作《天柱山問古》的意義所在。詩人對山水的描寫沒有落入古典詩歌寄情山水傳達禪悟的俗套,它格調(diào)高昂,意境深遠,和諧自然,水乳交融,既是詩人對山水的謳歌,又是詩人心靈的映照;是詩人情感不可遏止的噴發(fā),是詩人靈魂的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