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熊國鋒)我市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在偏遠的山區(qū)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長期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讓留守兒童快樂的成長對其將來有重要的影響。
這些留守孩子的情況有所差異,一部分孩子理解父母之不易,勤勞、謙虛、堅強、有上進心,正所謂“窮人孩子早當家”。而另一部分留守兒童則沉默少語、頑皮、自卑、逆反心理強、易暴易怒等問題,對這部分孩子尤其需要耐心、細心和愛心。
首先應摸清留守兒童的狀況,是由爺爺奶奶帶,還是由親戚朋友帶。爺爺奶奶帶的往往給的是溺愛,這些孩子的表現是唯我獨大、愛發(fā)脾氣、受不得委屈、甚至是威脅老師長輩。筆者有一位五年級女學生,父母長期在外,其由爺爺奶奶帶,平時上學來去有奶奶接送。一個周日到校上學,奶奶因農活忙沒有送她,她就把農藥摻進營養(yǎng)快線喝了下去,幸好發(fā)現搶救的及時。之后我經常與其談心,讓其明白奶奶之不易,讓她懂得自立,懂得感恩。在班級生活中常常鼓勵她,在有意無意間讓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經過半學期,她逐漸知道了關心奶奶,也不讓奶奶送她上學了,同時還主動給遠在他鄉(xiāng)的父親打電話,久而久之這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缺的一環(huán)。
由親戚朋友帶的孩子則表現為自卑、沉默內向、漠不關心。由于親情的缺失,他們放棄了自己,對自己漠不關心,對任何事也漠不關心。他們就像野草一樣漫無目的的生長著。學校、班級應多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活動中讓這些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教師也應與這些孩子多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心里需求。多與家長溝通,指導他們如何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子女交流。這些孩子缺的不是物質,缺的是心靈的精神營養(yǎng)。
其次對這些留守孩子應多家訪,了解孩子雙休日在家里是怎樣度過的。對這些孩子的家訪不宜走過場。這樣的家訪應在其家里呆上大半天,輔導家庭作業(yè),和他們一起做一些家務。讓這些孩子知道大家都很在乎他。對這些孩子每學期至少家訪三至五次。教育常青,家訪常走。教育不僅僅在課堂上,育人育德育棟梁不應只停留在書本上,一顆真誠的關愛之心能融化一切,也能讓未來之花開的光鮮靚麗。
再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能忽冷忽熱,應長期堅持。班主任每天都應與這些孩子交流一次,這樣的交流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代課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每周至少交流兩次。這樣孩子就能經常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其實很重要。同時對這些孩子的關心應充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留守兒童僅僅依靠學校、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學校,社區(qū)、村組都應有相應的幫扶機制。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留守的心靈將不在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