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軍也感慨,好萊塢技術團隊通過一個項目來練習技術,往往形成了分工精細的穩(wěn)定團隊。“國內技術團隊對電影工業(yè)的認識太膚淺,本來就缺少經驗,由于實力不夠,還往往是有活兒了,各路人馬才湊一起,干完就散伙。大家沒有積累經驗的意識,每次都是從頭再來。”
“白菜價”讓本土公司傷不起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國產3D電影數量激增,但諶鴻翔依然認為,這個行業(yè)規(guī)模太小,還處于小作坊時代。就是這個并不算多大的市場,國內3D制作公司還難得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韓國等海外3D制作公司正以低價策略占領中國的3D電影制作市場,即使好萊塢也開始降低身段跟中國本土3D公司搶奪生意。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國的團隊就是比我們更強。人家要是有資金的話,自然會請海外團隊。”諶鴻翔說,像韓國團隊的價格其實并不比中國公司貴,韓國政府對他們有補貼,他們就敢跟中國公司打價格戰(zhàn)。好萊塢的技術團隊比較貴,價格一般是中國公司的六倍以上,國內制片方請不起整支好萊塢團隊,但可以聘請幾個3D技術指導,還能以此作招牌宣傳影片的3D效果。比如,卡梅隆在天津開設了3D技術中國分公司,就是盯上了中國這塊市場。
在外國團隊的激烈競爭下,國內3D公司即使接到活兒,價格也極低。低到什么程度?靈動力量接《畫皮2》時價格還比較樂觀,但到《太極》時上下兩部打包的價格,才相當于一部電影的制作費用。
除了海外公司搶市場,國內一些新公司為了擠入市場,也有意降低門檻。“你喊價600萬元,我就喊價300萬元,行業(yè)亂報價,惡性競爭很嚴重。”用白強的話說,國內公司的3D制作費已經淪為“白菜價”。
“我們不怕跟國外公司競爭,只希望國家能引導國產電影選擇國內公司來制作。”諶鴻翔說出了本土3D制作公司的心聲,“比如拿到多大的單,或幾個單,政府給多少補貼,我們本土公司在報價上就有了優(yōu)勢。這樣國內片方肯定愿意找國內公司做,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大力度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