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領域,口碑評價一直是消費者購物的重要依據(jù),如今這個信用體系卻頻遭破壞。前不久,杭州市公安局聯(lián)合淘寶網對外宣布,破獲全國首例“惡意差評師”案。惡意差評,是指買家、同行競爭者等評價人用給予中、差評的方式,向網店謀取財物或其他不當利益。在“惡意差評師”擾亂口碑評價真實性的同時,一些商家為偽造“好評”也是花樣百出。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12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網購商品口碑評價的可信程度,僅33.2%的受訪者認為較高,46.0%的受訪者認為一般,18.0%的受訪者直言“比較低”或“非常低”。
受訪者中,48.9%的人經常網購,34.2%的人有時網購,12.9%的人表示很少網購。
64.6%的人認為當前網購評價體系存在漏洞
2011年年底,張海在淘寶旗下天貓商城開了一家網店。開店沒多久,一個身份不明的人打來電話,稱張海在商品描述中添加了“尾貨”這一字樣,違反了淘寶相關規(guī)定,要求他打錢到指定賬戶,否則將進行投訴。張海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來電者馬上威脅,要找十幾個人一起進行惡意購買,給予差評。
張海告訴記者,新手賣家對淘寶各項規(guī)定不夠熟悉,同時相對老賣家更看重自己的口碑和信譽,是惡意差評師和惡意投訴師的主要“狩獵目標”。“現(xiàn)在這些人常常團伙作案,危害更大。不少賣家都是投資幾百萬元開店的,難免會有破財免災的想法,導致不法分子輕易得逞。”張海說,由于自己對勒索者態(tài)度強硬,對方最終沒有發(fā)起攻擊,他幸運地逃過一劫。
調查中,40.7%的人表示存在個別買家惡意差評,企圖敲詐,導致網購口碑評價失實。
“有些淘寶店主會打電話讓買家修改差評,并主動開出優(yōu)厚條件。”長沙的楊先生曾經收到與商品描述不符的衣服,要求退貨,但商家要求他自己負擔退貨的快遞費用。楊先生心中不滿,收了貨物而給商家打了差評。第二天商家打來電話要他改差評,并表示會退10元錢。見楊先生不同意,商家又說退20元。“最后我心動了,改差評為好評。”
調查中,77.3%的人表示存在賣家為求提升形象和級別,偽造好評。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指出,一些賣家會組團互相拍貨并給對方好評,或者專門請人進行虛擬交易來刷信譽。
“這種情況十分普遍。”張海說,網購中,人們摸不到實際商品,只能看圖片和評價、評級等。“剛入行的個體商家沒有交易量和好評,在搜索中排名也靠后。所以他們就會讓親戚朋友或專門刷信譽的集團幫忙,制造一定量的好評和交易記錄。”
調查中,64.6%的人認為當前網購評價體系存在漏洞,讓人有空可鉆;50.8%的人認為網購評價體系單一,導致不法分子集中在此做文章。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與傳統(tǒng)購物相比,網購中口碑評價更加重要,也更容易受到買賣雙方的操縱。“一個差評會為賣家?guī)順O大的負面影響,于是賣家就會請求買家修改評價,買家自然就會想從中獲取好處。這很可能導致消費者從正當維權發(fā)展到過度維權,甚至滋生惡意差評等敲詐勒索現(xiàn)象。”
受訪者依然把商品口碑評價當做網購首要參考指標
調查中,76.1%的受訪者認為“口碑”的可信度降低,會讓消費者失去重要的參照標準;69.5%的人表示會導致網購領域信用危機,影響網購市場健康發(fā)展。
張海告訴記者,口碑評價對商家級別、成交量等指標有重要影響。“商家的好評越多,交易量就越大,級別就越高。高級別的老店,更能博得消費者信任,獲得更大交易量,進入良性循環(huán),而新商家各方面處于弱勢,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