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大恒基房地產經紀公司開始和北京的養(yǎng)老機構合作,探索“養(yǎng)老房屋銀行”。
與將要試點的“住房反向抵押養(yǎng)老保險”相比,這個模式不改變房屋所有權。
按照設計,老人與中介機構簽訂協(xié)議,出租自己房屋,租金直接給養(yǎng)老院。老人可選擇是按年還是按月收租金。這樣的操作模式,被認為“符合傳統(tǒng)價值觀念”。
日前,記者致電壽山福海養(yǎng)老院,工作人員表示,“養(yǎng)老房屋銀行”項目只是在養(yǎng)老院剛開業(yè)時嘗試過很短的一段時間,由于效果不好,早已結束,與中大恒基的合作隨之終止。她還表示,當年,只有少數幾位老人通過此種方式入住,目前,這些老人均已離開。養(yǎng)老院床位現在緊張,老人只能以全款支付方式,排隊入住。
而中大恒基公司經營管理部經理薄瀅則在近日向媒體表示,當年,“養(yǎng)老房屋銀行”只在公司公主墳片區(qū)約五六個門店試行,推行不到半年時間,試用的人數不到10個。“此事不了了之。”
“老人心里有抵觸,是試點難以推行的主要原因。”在薄瀅看來,不少老人舍不得把房子給外人住,并要求保留屋里的所有老設備。這樣的要求又與租房人想法抵觸,導致房屋中介維護打理成本加大,收益不理想。
談起這段不成功的嘗試,北京市民政局李紅兵認為,老人對這種個案的商業(yè)運作模式缺乏信任,“當年只有一家租房中介公司和一家剛開業(yè)的養(yǎng)老院直接參與,覆蓋范圍很小,在租價評估、服務水平上,都難以建立公信力和吸引力”。
“之前各地的試點,都沒有考慮老人對房價上漲的預期”,李紅兵說,要扭轉“以房養(yǎng)老”在中國的頹勢,必須確保對房屋有一個合理的價值評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能作為直接參與者。“即刻變更產權害怕房子賣虧”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fā)現,上海、南京、杭州、哈爾濱等地也有相關試點,模式均不相同。
2007年年中,擁有政府背景的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推出“以房自助養(yǎng)老”的模式。65歲以上的老人將自己名下房產賣給公積金中心,可一次性收取房款;該房屋由公積金管理中心再返租給老人,租期由雙方約定,租金與市場價等同;老人可按租期年限,將租金一次性付與公積金管理中心。
然而,滬媒報道,2010年,“以房養(yǎng)老”上海試點早已停止,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表示,“無恢復時間表”。
最近一年,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tǒng)計學院教授汪榮明指導學生,專題調研“中國反向抵押貸款養(yǎng)老”模式。當年京滬“以房養(yǎng)老”試點失敗原因,也是調查內容之一。
課題組發(fā)現,上海“以房自助養(yǎng)老”項目初期咨詢者眾多,但是真正申請試點的對象僅是個位數。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汪榮明和學生們分析認為,“大多數老人不能接受簽約的時候就變更房屋產權”。
家住上海普陀區(qū)的張女士,不接受的原因是“擔心房價上漲”。
從2007年到2013年,張女士名下的老房子市價翻了幾番,“要是當年賣給公積金中心,虧掉了。”
此外,“南京試點”也廣被報道。2005年4月,南京湯山留園公寓試水“給我房子、替你養(yǎng)老”業(yè)務。擁有60平方米以上產權房、年滿60歲以上、無兒無女無親戚的孤寡老人,可自愿將房產抵押給老年公寓,并入住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把老人的房子出租,用于繳納養(yǎng)老費用。老人去世后,房屋產權歸老年公寓所有。
兩年后,當地媒體的調查卻稱,該公寓只有4名老人入住,留園老年公寓即將進行工商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