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3月15日,當聽到幾十位日本漢詩愛好者吟詠起 這些中國古詩的時候,旅日多年的日本僑報出版社總編輯段躍中,對中國文學的魅力有了更真切的體會。這場在東京舉行的“21世紀詩歌朗誦懇親會”,除了朗誦 以“詠月”為主題的古詩,還邀請到日本知名漢學家石川忠久,為人們解讀這些傳誦千載的詩作。從2004年起,這項活動已經(jīng)持續(xù)了12年。
由于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包括日本、韓國、越南在內(nèi)的“儒家文化圈”曾廣為流傳,至今仍余響不絕。近年來,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折射當下中國社會生活、文化生態(tài)的當代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受到這些國家讀者的歡迎。
韓文版《許三觀賣血記》
日文版《酒國》
古韻:中國古典文學在儒家文化圈
“在古代日本曾經(jīng)流行一種奇特的習俗——不得隨便望月。究其根源,居然來自白居易的詩句‘莫對月明思往事,損君顏色減君年’。”清華大學歷史系 教授劉曉峰長期研究日本史,他介紹,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雋永深厚,在古代日本最受歡迎,“在當時的日本宮廷中,很多人都是白居易的‘鐵桿粉絲’。現(xiàn)在, 在京都‘祗園祭’這樣歷史久遠的民間祭祀巡游中,還有叫作‘白居易山’的花車,非常引人注目。在日本的中小學教材中,也有白居易的詩。白詩對日本的影響可 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