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重申,給青年和國家指方向、示出路并不是作家的事。盡管方方說:“我要做的是敘述,而不是告訴。”但她仍然想告訴千千萬萬的“涂自強”:盡管個人奮斗的道路艱難,但想要改變現(xiàn)狀,改變命運,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還是只能個人奮斗。
文學的本質(zhì)是與弱者為伍
在方方看來,文學不是歷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像體育,跑第一,一定要贏。文學可以落在后面,與落在中間和后面的人為伍,“文學是照顧人心的,文學的本質(zhì)是弱者的,告訴你這個世界上不是你一個人這樣活著,生活方式不是就為了升官、發(fā)財,奮斗是一種,不奮斗也是一種,人有各種各樣的活法,不進取也挺好,無公害的生活就可以。文學讓人內(nèi)心豐富,在你孤獨寂寞的時候是一盞暗夜明燈。”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文學觀,方方說,每一個作家的文學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形成和個人閱歷有關(guān)。方方生于50年代,這一代人的憂患意識都非常強,經(jīng)歷也很復雜,她自己高中畢業(yè)后當了4年搬運工,這段經(jīng)歷改變了她對世界的看法。
“我的家庭是知識分子家庭,生活環(huán)境很好,不知道人世艱難,當了搬運工之后,突然走到社會的最底層,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的人生對我的世界觀觸動很大,讓我看到了社會完全不同的一類人,我到同事家,一個5平米的房子,但是他們覺得很樂觀。習慣成自然,涂自強之所以樂觀,他是習慣了,艱苦的生活就是正常的生活。”
《十月》雜志副主編寧肯認為,方方的小說讓他讀完非常震撼,“年輕人,他們是希望所在,讓希望所在都失去了希望,這個社會應該好好反思了。方方看到了疾苦,看到了年輕人的狀態(tài),產(chǎn)生了巨大的憂慮,用優(yōu)美的藝術(shù)形式反映了這個主題,方方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