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這個角度去重新審視科學,我們就不應該僅僅去背誦那些孤立的科學知識,而更需要了解,這些知識最初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得到,又是如何經歷了檢驗與論證的。換句話說,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一向強調,科學教育,其中極重要的部分就在于科學史的教育。只有了解科學的歷史,才能夠了解科學的懷疑精神、理性和實證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滿足于最終的結論。如果大眾能夠更多地領會到這一點,那么,面對謠言時,就算人們并不清楚其內容的真?zhèn)?,至少在得到進一步的證據(jù)之前,也不會采取輕信的態(tài)度。
但是,任何做過科普工作的人也都能夠體會,想要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遠比普及某個具體的科學知識困難得多。尤其當雙方缺乏共同的理性基礎時,任何解釋都很容易形成雞同鴨講,甚至只會促成雙方更尖銳的對立態(tài)度。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樣,群體從來不受理性的指引。“講究邏輯的頭腦,慣于相信一系列大體嚴密的論證步驟,因此在向群眾講話時,難免會借助于這種說服的方式。他們面對自己的論證不起作用,總是百思不得其解。”
想想確實是這樣,比如《謠言粉碎機》的文章都是以理性或者講道理的方式寫成的。然而,能夠讀得進這些文章的讀者,其實本身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性態(tài)度和求證精神。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能夠讀得進辟謠文章的人,多半本來就不怎么相信謠言,最多需要補充一些科學知識而已。而那些真正信謠和傳謠的人,則根本不會來讀辟謠文章,或者哪怕讀了之后,也根本不會產生認同。
這再次提醒我們,要從根本上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并不能完全依靠科普,而更需要從小培養(yǎng)人們的科學精神(而不是灌輸科學知識)。實際上,理性或許并不是人們天生的思維習慣,但卻無疑是可以通過后天習得的一種素質。因此,這個責任應該更多地落在中小學的教育上。正如之前所述,我認為理科應該更多地加強科學史的教育,而另一方面,現(xiàn)行的語文教育在理性思維培養(yǎng)上更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尤其是在關于議論文的訓練上。中國的語文老師熱衷于教導孩子們“以小見大”、“舉例論證”、“拔高主題”、“引用名人名言”……導致國人行文中充斥著觀點先行、只“議”不“論”、以偏代全、訴諸權威、東拉西扯、缺乏邏輯等等現(xiàn)象。鑒于篇幅原因,我無法詳細地深入這個問題,但是,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中確實極度缺乏所謂“論證”(argument)的訓練,這是亟須改善的一點。實際上,無論文科生也好,理科生也好,“理性而合乎邏輯地進行論證”都應該是一種必備的素質。而看看現(xiàn)在網絡上的一些討論,這個問題實在很令人擔憂。
或許,只有當全民的科學素養(yǎng)真正提高的那一天,才是“人人都擁有一臺謠言粉碎機”的時候。(搜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