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兒子,有稱呼“王子”的,有稱呼“皇子”的,從字面上就能理解這些詞的意思。不過皇帝的女兒叫做“公主”,這是為什么呢?
“公主”這個稱呼,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更早的時候,她們被稱為“王姬”。為什么這么稱呼呢?因為周朝的時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后來也作為形容婦人的美稱。人們認為這個字比較高貴,而周天子的女兒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兒要高貴,于是就能配得上這個“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也要結(jié)婚,結(jié)婚就得辦婚禮,得有主婚人。一般來說,家長要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長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貴,屬于遇到什么事兒都支使別人去干的主兒,沒法做主婚人。古人很聰明,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級的諸侯里挑人選。由于要主婚,所以這個人選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個時候的諸侯,級別最高的就叫做“公”,因此“王姬”的定義就變成了:需要由“公”來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們又被稱為“公主”了。
此外還有一種解釋——《春秋指掌碎玉》中說,所謂“公”,指的是“三公”。在周代,“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
到了后世,“公主”的稱呼就固定下來了,還衍生出了一些變化。比如“長公主”,在漢代、明代,指的都是皇帝的姐妹,而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皇的姐妹,被稱為“大長公主”。唐代有“郡主”的稱呼,指的是太子的女兒,到了明清時期,就將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了。
清代有特別的叫法,來區(qū)分皇后與妃子所生的女兒,前者叫做“固倫公主”,后者叫做“和碩公主”。(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