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壽趁熱打鐵說:“哥哥,那你就不打算回家看看?”周恩來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打算!”
周恩壽仍據(jù)理力爭:“你是總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個,難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嗎?”
周恩來沒有絲毫退讓之意:“不能,就因為你是周恩來的弟弟!你想想,如果你回去,縣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嗎?明擺著要給地方的同志增加負擔。添麻煩的事,你又何必去做呢?”
1965年春節(jié)前夕,周恩壽得悉周恩來要平掉淮安祖墳時,再次提出專程回故鄉(xiāng)料理此事,既為哥哥分憂、帶頭移風易俗,又實現(xiàn)自己探望故鄉(xiāng)的愿望,一舉兩得。當他提出這個請求時,周恩來還是拒絕了,堅持讓侄兒周爾萃回去辦理此事,還是那個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縣里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這一思想,貫穿了周恩來的一生,也是周恩來沒能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周恩來不僅自己堅持這樣做,而且他的同胞兄弟也被迫作出情感上的犧牲,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留下終身遺憾。周恩壽臨終前曾動情地對夫人說:我死以后,你們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后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xiāng)去看一看。
不想讓自己的家獲得任何特權或照顧
華裔英籍學者韓素音在其所著的《周恩來與他的世紀(1898~1998)》一書中認為:“周恩來沒有回淮安,因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門親戚馬上會得到地方官員青睞和特殊照顧……這是難以避免的。”“盡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討厭淮安。他只是不想讓他家獲得任何特權。”
周秉德曾聽成元功等幾位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員算過一次,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兩年間,前來敲西花廳大門、自稱是周恩來親戚的不少于100人。
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在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所作的報告中,談到過好“五關”時也曾提到:“我參加革命的時候,一個親戚也不來找我。解放后,來到北京,當了總理,都來了,有100多人。”這些人當中,難免有些人是想要得到特殊關照的。正因為如此,1964年6月,周恩來在京劇現(xiàn)代劇座談會上再次談到過“五關”時說:“我常說改造并不是把共產黨除外,而是把我們自己擺在里面。每個人都要一直改造到老,改造到死,這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比如:“對親屬問題,建國以后我就下了個決心。我說,我那個家暫時不要回去。為什么?我是個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見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處吹噓,他說他是總理的什么人,那個地方就受壓力。”由此可見,周恩來之所以沒有再回故鄉(xiāng)淮安,不是因為對淮安沒有感情,而是不想讓他家乃至家鄉(xiāng)獲得特殊照顧。
事實也確是如此。住在故居的八嬸母一次患病,被縣委送到淮安縣人民醫(yī)院治療。周恩來獲悉后,寫信給淮安縣委:“前幾日接到縣人民醫(yī)院一信,知我嬸母的病最近又復發(fā)。陶華來信說你們也常派人去看望和治療。謝謝你們親切的關心和照顧。”他在信中還特別提到:“我嬸母的病我知道是無法治療的,今后一切治療還要麻煩你們(請縣人民醫(yī)院治療好了),不要向外地轉治。如果治療無效,一切后事也請你們代為辦理。但要本著節(jié)約和簡樸的精神辦理?,F(xiàn)寄去200元作為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如不夠時,請你們先墊付,事后說明支付情況,我再補錢去。”八嬸母去世后,他再次致信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寄去嬸母安葬費、善后費及尾欠墊款25元,并叮囑:“我嬸母家還有陶華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費用均由我這兒接濟,請當?shù)卣畬λ鹪儆枰哉疹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