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非典”后的那輪“井噴”行情,與2009年秋拍至今年春拍的“億元時代”,應該都是資本追逐形成的瘋狂行為,是資本將中國書畫市場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可惜的是,現在很多操縱著資本投機書畫的人,對中國繪畫的根本要素“筆墨”以及筆墨所構成的圖式意境是不太懂的。所以,目前在資本追逐下的書畫藝術品,資本操縱者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出身,也就是“血統(tǒng)”。比如《石渠寶笈》著錄,歷代大名家收藏、鑒定等,而非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和真正的藝術水準。這樣就不同于過去收藏家們的收藏,真?zhèn)舞b別的學習和樂趣沒有了,對藝術性和藝術水準的真正認識也減弱了。不僅古代書畫如此,近現代書畫也是如此,真正只是因為極具藝術性和藝術水平極高而賣出天價的作品反而不多。
“血統(tǒng)”純正重要嗎?
所謂“血統(tǒng)”的純正,在書畫市場上真的這么重要嗎?應當一分為二地認識這個問題。當然有著純正“血統(tǒng)”的書畫,大都是傳承有緒的優(yōu)秀作品,《石渠寶笈》雖常為后世詬病,但其所錄大都仍是中國書畫的珍品,追逐這些珍品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正確的。不過,書畫的“血統(tǒng)”雖然是一種傳承過程的記錄,但它和人類在沒有發(fā)明DNA科學測試前所認知的家族血統(tǒng)是一樣的,有些表面上出自名門,但也有可能并非親生骨肉。書畫也是如此,有些表面上言之鑿鑿,實際上有可能只是作偽高手偷梁換柱的偽拍。所以,光注重所謂的“血統(tǒng)”純正是不夠的,還應懂得如何鑒賞書畫,如何讀懂筆墨,如何認知作者應有的藝術特質。因為即使不是“野種”,有些“血統(tǒng)”純正的作品,也未必是其一生精絕之作。如有的“血統(tǒng)”雖純正,文物價值、歷史價值乃至文獻考證的價值都很高,可從藝術性和藝術水準上來講,卻非作者的代表作,或者是代筆作品,拍出天價只能說是“血統(tǒng)”純正帶來的。
書畫拍品三必備要素
一般來說,中國書畫拍賣天價的作品有三個必備的要素:一是創(chuàng)作者一定是書畫史上有定論的一流名家;二是作品本身具有高水平、稀有性的特質;三是作品來源可靠、流傳著錄詳實。其中是不是具有高水平的精絕之作非常重要,因為書畫藝術品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說,藝術性、藝術水準的高低應是第一要素,只有極具藝術性和藝術水平極高,才能在書畫史上占有地位,才具備珍罕性。即使是書畫史上有定論的一流名家,他的作品也不是件件可賣天價,因為一般一位書畫名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不超過其一生所創(chuàng)作作品的1%—2%(指成熟的創(chuàng)作精品,代表著不同時期其最高創(chuàng)作水平和最佳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不同時期的精品也只占全部作品的20%左右(指心手相應、筆精墨妙之作);普通作品要占40%左右(指商品畫、贈畫和練筆的創(chuàng)作作品);應酬作品要占35%左右(給錢少的商品畫、不給錢的索畫和筆會畫);本應是廢品但也流入社會的有2%一3%左右(包括一些未完成的畫稿及“紙簍畫”),代筆畫則歸入了普通作品和應酬作品之中。當然,這只是一種大約的劃分,并不絕對準確,因為不同畫家一生的創(chuàng)作量不一樣,創(chuàng)作風格及方式不—樣,對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也不一樣,無法有絕對標準,現存的元代以前書畫也不完全適應這樣的劃分。鑒于此,必須是書畫史上有定論的一流名家的精絕之作,也就是代表作才具稀有性。至于作品來源可靠、流傳著錄詳實都是依附于作品本身才能成立的。由于書畫史上有定論的一流名家的精絕之作,歷來是書畫市場中的硬通貨,也是創(chuàng)造天價的最基本條件,所以即使沒有進入拍賣,如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張伯駒、張大千創(chuàng)天價購得的書畫也皆是此類。因此,藏有這類作品的藏家都會有惜售的心態(tài),在書畫市場行情不好時,是不會輕易放出頂級藏品進入市場的。而當天價頻現,市場一個新的高潮到來之時,這些藏家就會將自己手中的此類藏品與已創(chuàng)天價的那些作品做一個類比,超值的獲利會使他們產生博取的沖動,所以真跡精品會在此時被大量地釋放出來,進入書畫市場,這也是資本追逐產生的效應,給我們帶來了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