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由于國家對煙草的控制,材料的獲取比4 年前的美國要困難。而幾年后的今天,我參觀萬寶路巨大的生產(chǎn)基地時,它的安檢比白宮還要嚴格。公司與我們的項目完全不想有任何瓜葛,抱以“我們甚至都不想知道你們在做這個項目”的態(tài)度。但與此同時,走訪煙農(nóng),以及“萬寶路”廠的制煙工人對煙草虔誠的敬拜情結,讓我進一步感到煙與人類社會的“別扭”關系。
對材料的充分使用還體現(xiàn)在對特定場景及環(huán)境的利用。在《煙草計劃1:達勒姆》中,我有意將整個計劃滲透到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以及居民的內心記憶中。因為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每個家庭或個人,都和煙草有關系。比如在杜克大學圖書館,我開辟了一個“圖書室”,擺放了我用制煙材料做的各種奇怪的讀物。在達勒姆煙草博物館,一支8 米長的香煙在展開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上緩慢地燃燒,在長卷上留下一條痕跡。另一個作品,是用杜克家族舊時的手工作坊與我父親去世前治療肺癌的記錄,制作的室外音響裝置和“精美”的臺歷。最典型的是《煙草計劃2 :上海》中,對上海外灘三號畫廊的使用。此畫廊是外資的經(jīng)營實體機構,它是那一時期以文化為名的上海最奢華的商業(yè)空間。這種外資的運轉策略,完全可以用百年前杜克煙草業(yè)在中國的廣告詞“文明、時尚、衛(wèi)生、新生活方式”的推廣理念來概括,與早期煙草業(yè)投資者一樣,賺的是中國人買“新生活方式”的錢。
外灘三號畫廊展廳巨大的窗子,正對著象征中國經(jīng)濟起飛的浦東開發(fā)區(qū),其中的陸家嘴,正是百年前杜克英美煙草公司的生產(chǎn)基地。我利用了這個絕好的場地,將此地舊時的照片組成一幅長卷,以素描手繪形式繪制在大窗及墻面上。此時,舊日的景象與鮮活的現(xiàn)實場景重疊,手繪的效果造成一種深刻的追蹤與回溯之感。
那么,這個延展中的龐大計劃最終要告訴人們什么呢?
我感興趣的是:通過探討人與煙草漫長的、糾纏不清的關系,反省人類自身的問題和弱點。從歷史上看,煙草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時遠時近,在某些時代人們視它為好東西,男女老少皆用煙?,F(xiàn)在可以說是人類禁煙的高峰期。一個煙盒的設計,就能表明產(chǎn)煙、推銷、禁煙合一的矛盾行為。人人都知道煙有害,但又離不開它。這種糾結就像情人間的關系,近了也不行,遠了也不是,幸福又痛苦,依賴又糾結。人的弱點與煙的含意共同構成了這種別扭的關系,把人天性中弱點的部分、沒有辦法的部分揭示了出來。煙對人生理的害處和人從煙霧繚繞中所獲得的無限性的東西,其實很難作出判斷。
煙草這個與我們糾纏不清的物種,無疑帶動了人類社會、經(jīng)濟、貿(mào)易等多方面的發(fā)展。作為視覺藝術工作者的我,還看到它在廣告業(yè)、視覺傳達甚至在字體使用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這些在煙草業(yè)本來的功用目的之外的貢獻。
《煙草計劃》是從對煙葉味道和制煙材料的興趣開始的,結果卻發(fā)展出一個龐大的、生長的,介于藝術與歷史、社會學研究之間的項目,或者說是用藝術的方式探討社會學問題,用社會學的方法引入藝術的活動。藝術的發(fā)生和結果有時就是這么回事,某些人對某件事物的敏感,而導致的對舊有藝術方法論的改變,并帶出一些新的方法。
美國康州的阿爾德里奇當代美術館,將是這個《煙草計劃》的第四站??抵荩鞘?3 歲的馬丁.路德.金在收獲煙草的田野里,第一次看到黑人與白人一起勞動的景象的地方??
徐冰: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