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牧 歌 余華韻
孫富山,生于1948年,商南縣趙川鎮(zhèn)人,原十堰市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生物學教授,從事生物技術與養(yǎng)生保健研究達30多年。
乙未年陽春三月,經(jīng)書畫界的朋友介紹,我有幸結識了平易近人、情趣深遠的孫富山教授。
在商南,孫教授的老同學、老朋友和學生很多,茶余飯后常常談論他幾十年的科研生涯,聽后令人感動和欽佩。為了實現(xiàn)人類健康長壽的愿景,孫富山在生物技術提取、分離、純化、養(yǎng)生保健和生物農業(yè)等科技領域里艱苦磨礪,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的運用,將對我國生物資源、中草藥資源的綜合利用及生物農業(yè)產業(yè)化項目開發(fā)具有引擎作用。
上世紀70年代,孫富山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生物工程系。1985年,他只身來到十堰,投身于二汽(現(xiàn)東風公司)教育事業(yè)。一天,孫富山與朋友相約攀登武當山,一個賣山貨的攤位上,一朵紫色蘑菇狀的物品牽住了他的目光,這件物品就是他尋找了多年的寶貝——紫靈芝。他如獲至寶,花了幾個月的積蓄將其捧回。
1988年,孫富山與幾位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員一起,組建了十堰市第一家生物工程研究所,著手研究靈芝。孫富山與科研所同事在武當山峽谷、叢林間采集八成熟的野生靈芝,運用孢子懸浮等現(xiàn)代遺傳育種技術,經(jīng)過一年的反復試驗、培育、試栽,成功篩選出優(yōu)良武當赤芝、紫芝菌株。1989年,他們完成了武當赤芝、紫芝的仿野生室外立體栽培、室內立體栽培和大田覆土高產栽培等技術研究,并完成了椴木、木屑等不同的培養(yǎng)基質栽培靈芝技術研究。
1990年至1992年,孫富山與科研所同事先后在研究所試驗園地、周邊縣市農戶田地中連續(xù)栽培10萬棒不同的培養(yǎng)基質菌棒,均獲得成功,生物轉化率達150%以上。1993年3月,市有關部門召開了武當靈芝項目開發(fā)論證會,參會人員一致認為這是一個科技興農的好項目,有望填補鄂西北大型真菌靈芝人工栽培技術的空白。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94年,當孫富山在湖北麻城大規(guī)模種植靈芝時,靈芝市場價格的波動擊碎了他的夢想,讓他經(jīng)濟損失慘重。
俗話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2000年,在茅箭區(qū)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孫富山的科研基地終于在武當路街辦馬家河村安營扎寨。
孫富山說:“科研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每一次的傷痛都是成長的支柱。”憑著一股天生的韌勁,在簡陋的科研基地里,孫富山精心培育出了武當赤芝、武當紫芝、武當黑芝及珍稀的血芝等幾大品種,并在富鍺、富硒靈芝栽培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經(jīng)過反復栽培試驗,無極鍺、無極硒生物轉化率達20%,經(jīng)國家權威部門檢測,他培育的靈芝,鍺和硒的含量比原有武當靈芝含量高出0.1倍,達到了國家先進水平。
2005年,在一位企業(yè)家的大力支持下,孫富山引進了武當靈芝功效成分多功能提取、硅膠柱層析、冷凍干燥、高速離心等技術裝備系統(tǒng),全身心地投入到武當靈芝多糖、靈芝三萜、靈芝腺苷、甾醇類、生物堿等藥理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分子激活等生物高端技術研究中,并且一干就是7年。他提取分離的武當靈芝多糖、紫芝多糖、靈芝三萜等,經(jīng)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藥學院檢測,靈芝多糖含量3.5%,紫芝多糖含量4.5%、三萜含量3%。此后,孫富山成功研制出靈芝多糖、靈芝三萜、孢子粉浸提物等“三合一”復配的“靈芝孢子粉膠囊”“靈芝多糖膠囊”“紫元春養(yǎng)生酒”等系列養(yǎng)生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