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3、2、1,點火。”隨著指揮長的一聲命令下達,酒泉、西昌、太原等航天基地一次次大地轟鳴,一艘艘航天器、一顆顆人造衛(wèi)星騰空而起,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部隊的導彈一次次刺破長空準確命中目標,神舟飛船、嫦娥工程、天宮一號、風云二號等等高、精、尖科技成果,充分顯示了中國科技事業(yè)和國防事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展現了我國科技工作人員的聰明才智。在這些重大科研項目研制的專家隊伍中,有一位來自秦嶺深處的商洛漢子,他就是材料工程專家高巨龍。
艱難歲月
高巨龍,祖籍陜西延安,1958年3月出生于商洛專區(qū)郵電局的一個干部家庭。在大躍進年代出生的他,家中大人無法照料,就用一根腰帶拴在炕上,任他盡情哭鬧。能走會跑時,又趕上了罕見的三年自然災害,在難以吃飽肚子的情況下度過了童年時光。剛上小學二年級,他和同齡人一起成了“紅小兵”,走出教室去學工學農,扛著紅纓槍參加“文化大革命”。后來,因父親被打成走資派,他也成為黑七類的“狗崽子”,被同學欺負凌辱,受盡了社會白眼。一家人被趕出郵電局,在東關、大巷子、南街等地輾轉搬家數次,七八口人經常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黑屋里。為了幫助家里渡過難關,他跟著二哥夏天拔麥茬,秋天挖玉米根,冬天撿煤渣、砸石子,小小年紀便嘗遍了生活的艱辛。1974年高中畢業(yè)時,他因左肘受傷致殘免于上山下鄉(xiāng),去建筑公司當了一名工人。
當了工人之后,實踐使他認識到,沒有文化就難以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便渴望著有一天能走進大學校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在家人的幫助下,他借來了初、高中課本,工作之余、節(jié)假日以學習為樂,不懂的地方找老師請教。1977年國家恢復中斷了十幾年的高考,他激動得幾夜睡不著覺,決心要圓自己的大學夢。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就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錄取,進校后被分到玻璃鋼專業(yè)。這是一個以前沒有聽說過的陌生的學科,離他原來想學的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yè)相差甚遠,但他聽從學校的安排,開始了大學生涯。
通過學習,他了解到玻璃鋼實際上是我國的習慣叫法,學名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才從西方發(fā)展起來的新型復合材料,具有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輕質高強、耐磨、耐腐蝕、絕緣、熱性能良好等特性,在我國發(fā)展時間不長,主要用于軍工產品。這種新型材料的軍工應用性能,激起了他極大的學習興趣。已恢復工作的父親和在部隊服役的二哥都非常關心家中第一位大學生的成長,經常寫信鼓勵、幫助他,更讓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決心學好本領報效國家。哈爾濱的冬季非常寒冷,對于從小怕冷的他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稍不注意就會引發(fā)重感冒。大二的冬季,他感冒非常嚴重,高燒40度,嘴角燒起了水泡,嗓子腫得水都咽不下去。因面臨期末考試,他不顧醫(yī)生勸阻,拿點退燒消炎藥就回到了教室,堅持復習,直到考試結束才被同學們又送進了醫(yī)院。大學四年時間,為了節(jié)省花銷,他將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刻苦學習中,寒暑假很少回家。他說,自己笨就要比其他同學更加努力,要笨鳥先飛。憑著這種自小養(yǎng)成的頑強毅力和拼搏精神,他以優(yōu)異成績完成了學業(yè)。
獻身國防
大學畢業(yè)后,高巨龍進了具有國家一流科研實力、承擔軍工科研項目的國家建材局哈爾濱玻璃鋼研究所,成為一名材料工程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多為國防軍工項目。搞科研是嚴謹的也是十分枯燥的,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從頭再來。他憑著西北人特有的淳樸和執(zhí)著,扎進實驗室,深入試驗現場,面對眼花繚亂的實驗數據,從失敗中尋找原因,重新調整方向,鍥而不舍地堅持著,直到攻關成功,奪得一項項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