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底色,必須是對規(guī)則的敬畏;法治的實現,必須是立法、執(zhí)法、司法、監(jiān)督的統(tǒng)一
“石頭剪刀布”游戲,規(guī)則清晰、斷事簡捷,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長大了卻很少有人再把它當回事兒。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有學者在解釋法治這一概念時,說法治就像“石頭剪刀布”。聽來備感新奇。
為什么說法治像“石頭剪刀布”,這位學者列舉了三條理由:事先有公正的規(guī)則,即“石頭剪刀布”,這一規(guī)則不偏私任何一方;不同的主體發(fā)生利益碰撞,不是通過暴力而是通過規(guī)則解決;通過這一規(guī)則所發(fā)生的結果,無論對你有利或者不利,你都必須服從。
法治概念很抽象,也很宏大,普通老百姓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石頭剪刀布”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出了法治的真諦是規(guī)則之治,公正平等。的確,法治是公正的規(guī)則之治。雖然法治不能消滅犯罪,但它讓罪犯受到應有的懲罰;法治無法杜絕糾紛,但它為解決糾紛提供了規(guī)則和程序;法治無法消滅社會怨氣,但它可以使社會怨氣減到最低程度。
怎么樣才算實現了法治?“石頭剪刀布”的比喻,至少有利于消除一些人對法治簡單而狹隘的理解:認為只要違法者受到法律的嚴懲就是法治了。因此,我們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機關身上,也要時時反觀自我,規(guī)則意識究竟如何?是不是真正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
說到這里,就不難理解定紛止爭行之有效的“石頭剪刀布”,為什么小朋友熱衷而成人不屑一顧?當然,除了成人世界面對的問題更加多元復雜外,規(guī)則意識的淡化恐怕是重要原因。君可見,小孩起初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很認真也很當真,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人開始“玩心眼”“耍無賴”,或者慢于對方出手,或者輸了不認賬,甚至要求重來,這時又沒有強有力的監(jiān)督。結果是這次你“耍賴”,下次他“不認賬”,久而久之,“石頭剪刀布”定紛止爭的作用就消磨掉了。
說法治像“石頭剪刀布”,無疑給我們提了個醒:法治的底色,必須是對規(guī)則的敬畏;法治的實現,必須是立法、執(zhí)法、司法、監(jiān)督的統(tǒng)一。這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原因所在。只有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法治才不會淪為部分成人眼中的“石頭剪刀布”。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培育法治信仰,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法治與“石頭剪刀布”的比喻,還啟發(fā)我們,普法宣傳完全有可能把宏大的法治話題、抽象的法治理念、深奧的法學理論、冰冷的法律條文,用老百姓喜歡聽、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講清楚。
綜上所述,法治像“石頭剪刀布”的比喻很生動,但國家治理工作千頭萬緒,注定了法治的實現不可能像“石頭剪刀布”那樣簡單。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已經走在路上。黃慶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