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了十年的《中小學生守則》,經(jīng)過2年時間的修訂,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人們最關注的是“見義勇為”條款被刪除,為此,記者專訪了《守則》修訂專家組組長鄧友超博士,他透露:見義勇為之所以未入選守則是因為尚存爭議,孩子很難判斷見義勇為的時機。
將“見義勇為”從守則中刪除,看上去就像是把一盤招牌菜從菜單中給生生地抹掉,但仔細審視刪除“見義勇為”條款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不僅不是守則內容建設上的倒退,反而因“理性回歸”而彰顯出社會進步。
見義勇為所體現(xiàn)出的正義心和責任感,是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的良心,在任何時候都值得守望。事實上,將見義勇為刪除,并不意味著對這種價值觀的拋卻。過去,我們習慣將見義勇為理解為同質化的道德選擇,過于拔高道德價值,卻忽視每個人在年齡、身體狀況、救助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這樣不僅形成了對社會群體的道德綁架,甚至扭曲了見義勇為的內涵。
見義勇為,它不僅僅是一種道德選擇,更是一種關乎技術和能力的問題。對孩子而言,無論是從個體的體力、經(jīng)驗還是從救助技能來說,讓孩子去見義勇為本身便不現(xiàn)實,反而會催生出意外風險。因此,刪除守則中的“見義勇為”,既是對孩子的一種人文關懷,也是對孩子進行前瞻性保護。正如專家所言,“安全”對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安全”不保,談何教育,何來成長,這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