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創(chuàng)新”、“厚德”、“博學”在多所高校校訓中成了“大眾臉”,“創(chuàng)新”二字更是同時現(xiàn)身于11個校訓中……武漢高校校訓雷同率高,六成學生記不住、認為只是“擺設”。該報道見報后引起了讀者和網(wǎng)友們的強烈關注,有的人“高調”曬出有特色的母校校訓,有的則遺憾自己的校訓淪為“口號”、“套話”……學生記不住校訓、把校訓當“擺設”,這讓學校“很受傷”,學校認為校訓是學校精神的一種傳承。
學校老師說
不記得校訓要反思
校訓確應有特色
武漢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燦華說:“校訓應該體現(xiàn)一個學校的特質,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是‘不做假賬’。”對校訓同質化,他注意到不少大學校訓中都出現(xiàn)了“求實”、“創(chuàng)新”、“厚德”等詞,“現(xiàn)在很多大學都朝著綜合型大學的方向發(fā)展,專業(yè)性特點明顯的學校不多,不可能用某一方面的特點涵蓋所有。但是校訓本身應有自己的特點”。
以武漢科技大學校訓來說,"厚德博學’是比較大眾化的,后面的‘崇實去浮’與一百多年的校史、張之洞辦學時提倡的‘沉靜好學,崇實去浮’一脈相承,再加上學校‘鋼鐵品質’的精神內涵,才有我們自己的特點”,李燦華認為校訓是一個大學的精神,學生都應該學習和傳承。
39所本地高校的校訓中,有11所出現(xiàn)了“創(chuàng)新”二字。有學生吐槽“創(chuàng)新”“太老土”。江漢大學宣傳部許老師說:“校訓本來就是承上啟下,既要簡短,又要有啟迪深意,它作為一個大學的座右銘,需要被學生很快地記住,”因此不可能出現(xiàn)太“潮”的詞,"創(chuàng)新’已算是時髦了!”
李燦華說:“相信我們學校不記得校訓的學生并不多。因為學校在主教學樓、校門牌后、校報報頭、電子滾動屏上都寫有校訓,學生會耳濡目染受到影響。”
武漢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訓,而包括校訓、校史等校園文化方面的教育已被多所高校列入新生開學教育中。
“記不住校訓的學生應該好好反思,學校在做校訓教育的時候,你自己有沒有‘走心’?”江漢大學許老師說。
社會學家說
校訓只是“文字游戲”
武漢大學社會學專家尚重生教授說,“中國大學客觀上沒有有特色的地方,只能用一些概括性的詞來‘糊弄’。”他坦言“校訓就是一個口號,不是教育精神、學校特色的概括,不能當真,有和沒有差別不大,不能以校訓來看一個學校,校訓只是‘文字游戲’。”“別說是大學校訓都一樣,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何嘗不是一樣的呢?沒有特色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有特色的學生”。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家梅志罡教授認為,同質化的校訓背后反映的是大學本身的互相雷同,這實際上不符合大學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給大學獨立發(fā)展的思想空間,只有差異化發(fā)展,才能找準各個大學服務社會的立足點”。
留學生說
國外大學無專門校訓教育
“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xiàn)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jīng)”,這則在微博上獲封“最勵志”的“哈佛校訓”,經(jīng)證實,原是網(wǎng)友們的誤傳。
“哈佛的校訓是拉丁文VERITAS(真理)”,曾經(jīng)留學哈佛的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于亭教授清楚地記得校訓,“牛津、哈佛這些老牌大學,都會把拉丁文校訓刻在校徽上,在畢業(yè)典禮上有時也會提到校訓,但不會有專門的校訓教育課”。記者采訪了23名畢業(yè)于美國、荷蘭、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外大學的留學生,國外大學并不會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校訓教育,所以多數(shù)學生并不知道校訓。(武漢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