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相當于小學升初中的優(yōu)才選拔被稱作“11+考試”,其難度令人“聞風喪膽”。只有高分通過考試的孩子才有資格入讀教學質量明顯高出一籌的文法學校,其他孩子則只能就讀普通公立學校或昂貴的私立學校。
英國正在展開教育改革大討論,11+考試的合理性正是熱點議題。
模擬考試難倒成人
這是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后,倫敦東區(qū)一間教室內正舉行一場特殊的模擬考,應試者是英國教育、文學、學術、媒體界9位知名人士,面前的試卷是專門為10到11歲孩子設計的11+考試“縮水版”。
開考前,《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馬特·拉德一臉輕松:自己學歷不錯,多年從事文字工作,平時愛填“數獨”,兒子們都上小學了,難道還考不過一幫11歲的孩子?
難!這是拉德翻開試卷的第一感覺。他花了2分鐘才讀懂第1題,做到第7題時被徹底難倒。題目要求從“將椅子搬到地毯上” (Move the chair onto thecarpet)這句話所含的兩個相鄰單詞中發(fā)現(xiàn)一個4個字母的新單詞。Ront?Airo?Ecar?這些答案逐一出現(xiàn)在拉德的腦海,但都不正確。
越往后題目越難,例如第28題:5個孩子年齡為15歲、14歲、13歲、13歲和12歲,哈立德比雨果大2歲,杰克比阿姆里特小2歲,山姆比雨果大,問哪兩人同歲?
此時拉德再難淡定,其他應試者書寫答案的沙沙聲、教室里掛鐘的滴答聲和背后監(jiān)考老師的目光都變得令人難以承受。他似乎真的成了個11歲孩子,只想逃離考場。
實際上,拉德承受的壓力遠不及真正參加11+考試的孩子們。正式考試中,孩子們將參加2輪各50分鐘的考試,每輪需完成80道考題。拉德等人則只需參加2輪各30分鐘的考試,每輪考試答題50道。
各地11+考試的形式和及格線均有不同。在競爭最激烈的肯特郡,考試由詞匯推理、非詞匯推理和數學3部分組成。只有答對全部420題中的360道題,才有資格入讀文法學校。若想進入最頂尖的學校,則要取得98分以上。
重點學校“僧多粥少”
以難度著稱的11+考試并非英國教育體系必考項目,但仍有不少家長爭先恐后讓孩子報名參考,原因在于文法學校非常熱門。
文法學??胺Q英國公立學校中的重點中學。英國實行義務教育,孩子自4歲開始即可享受免費公立教育,到11歲左右升入中學時,有普通公立學校和文法學??晒┻x擇。與普通公立學校相比,文法學校在按片區(qū)分配生源的基礎上有權以11+考試自主招生,因而生源更優(yōu)秀,教育質量更高。
拉德的母校是肯特郡賈德學校,這所中學當年只有700名學生,校園里有寬敞的球場。30多年來,賈德學校成為附近地區(qū)最好的文法學校,連年擴招,生源爆滿。如今,全校有1000多名學生,球場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教學樓。每逢招生時節(jié),校長羅伯特·馬斯特斯都得絞盡腦汁控制新生人數。
在英國,肯特郡的文法學校甚至普通中學都是最吃香的。由于地理位置鄰近,不少倫敦父母遷至肯特郡,以便孩子能夠就讀當地中學,既可逃避倫敦激烈的入學競爭,又無需繳納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這導致肯特郡中學教育資源愈發(fā)緊張,即使通過11+考試的一些孩子也未必能夠順利入學。
開辦更多文法學校似乎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但情況并不簡單。
同為公立學校,文法學校頗有“精英搖籃”的嫌疑,被指責有違公立教育的平等精神。英國目前僅存164所文法學校,且?guī)缀跞植荚谥挟a階級社區(qū)附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已明令禁止新增文法學校。然而,這反倒助長了家長對文法學校趨之若鶩。
擴建分校引發(fā)爭議
為緩解教育資源緊張,肯特郡教育部門宣布將在塞文歐克斯新開一所文法學校“分校”,不料在全國引發(fā)激烈討論。
塞文歐克斯的教育情況相對特殊,是肯特郡唯一沒有文法學校的行政區(qū)。當地1100名孩子因此只能就讀鄰近地區(qū)的文法學校,每天往返車程3小時。而附近文法學校的門檻也不低,錄取率為20%。
在塞文歐克斯建立分校,是當地家長強勢游說的結果,也是英國數十年來第一次破例新增文法學校,因此引發(fā)的巨大爭議可想而知:如何確保不出現(xiàn)第二個塞文歐克斯?其他地區(qū)家長游說請求新增學校是否應予同意?
贊同者認為,本來就不應限制文法學校發(fā)展,這是因材施教的合理體制。賈德學校校長馬斯特斯本人就是文法學校畢業(yè)的佼佼者,他說:“我的學生之所以有所收獲,是因為與能力相近者一起受教育。”
不少家長對此表示認同,認為有文法學校這種“公立重點中學”可選擇是件好事,能夠抗衡私立學校畢業(yè)生“壟斷”社會上層的局面。
反對者則認為,文法學校造成教育資源極度傾斜。兒童文學作家邁克爾·羅森是文法學校的激烈批評者,他說:“一旦建成這種‘優(yōu)秀中心’,就會吞噬資源、才華和熱情。”
這并非危言聳聽。在爭奪教育資源和生源方面,與文法學校毗鄰的公立學校確實面臨不小壓力。
塞文歐克斯的兩家公立學校都辦不下去,最后合并成立了一所新學校諾爾學校。該校致力提高教學質量,校長瑪麗·博伊爾堅決反對在同一地區(qū)新建文法學校,擔心諾爾學校的處境會更難。
“智商測試”飽受批評
對文法學校的批評主要集中于其選拔制度:11+考試。這種高難度、近似智商測驗的考試被指責是以“聰明”和“愚笨”區(qū)分孩子,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因材施教。
長期為11+考試出題的多特里解釋,這種題型最有利于甄別孩子“吸收并加工陌生信息的能力”,而普通考試或家庭作業(yè)難以反映這種能力,“11歲孩子的詞匯推理能力與日后的學術潛力直接掛鉤”。
這種解釋難以令所有人信服。兒童文學家羅森質疑,怎么可能在11歲就對孩子的潛能定性?“沒被選中的孩子感覺自己是末流,這等于告訴大多數人:‘你沒通過考試,所以不配接受這種教育。’”
然而,教育界人士仍堅持11+考試是最簡單易行的甄別孩子潛能的方法。當然,他們也意識到考試確有改進余地。“這種考試不涉及文學,沒有閱讀理解,也沒有創(chuàng)作性寫作,確實令人擔憂。”馬斯特斯說。
11+考試最大的缺陷或許在于“可培訓性”,只要接受一定時間的反復做題培訓,就能顯著提高考試成績。但馬斯特斯認為,任何考試都存在“可培訓性”,如果能夠改善試題,11+考試仍值得肯定。
遺憾的是,現(xiàn)實并非如此。11+考試已經在英國衍生出一批培訓班,每小時收費50英鎊。有些孩子剛滿7歲,家長就開始為他們物色合適的培訓班。
正因如此,英國著名私立中學、惠靈頓學校校長安東尼·塞爾登博士認為,11+考試考的不是孩子們的能力,而是“他們的學校、他們的社會階層以及他們父母的意愿。”(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