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前人書是繼往開來、創(chuàng)造人生業(yè)績的必經(jīng)之路。唐宋時期的詩人們深諳此道??偨Y起來,正是由于他們熱心讀書、潛心取精,才為創(chuàng)作兩代不朽詩歌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使得兩代詩歌雙峰并峙于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
唐朝開國不久,就出現(xiàn)了《昭明文選》的學習熱潮,高宗顯慶年間出版了“李善注本”,玄宗開元年間又出版了“五臣注本”?!墩衙魑倪x》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輯的一部大型文學作品總集,選錄自先秦至梁朝的詩文辭賦,千余年間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盡行囊括;文采風流,皆現(xiàn)其中。唐代詩人把這部文學巨編奉為至寶,精心閱讀。大詩人杜甫對《昭明文選》就非常熟悉,幾乎達到篇篇能夠背誦的程度。這是有據(jù)可證的,杜甫客居蜀地期間,就開始指導孩子們誦讀這部巨著了,在《水閣朝霽奉簡云安嚴明府》這首詩中,他說“續(xù)兒誦《文選》”,孩子們背誦《昭明文選》中的作品,有時前后句子銜接不上,杜甫就在一旁給予提示。這說明《文選》作品已經(jīng)爛熟于杜甫的心中。他還告誡小兒子宗武,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這也說明他對《文選》中所蘊涵的文學理論高度精通。
唐代知識分子普遍的生活模式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手不釋卷,腳不停步,這種生活模式既為他們提供了前人思想和藝術的營養(yǎng),也使他們得以接觸到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反映讀書生活是俯拾皆是的。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說自己“常日好讀書”(《答侯少府》),杜甫說“男兒須讀五車書”(《題柏學士茅屋》)。白居易讀書更刻苦:“讀書眼欲暗,秉筆手生胝。”(《悲哉行》)讀書讀到眼前發(fā)黑,寫字寫到手指生出趼子,這功夫用得大!李頎年輕時崇拜劍俠,后來折節(jié)讀書,他作詩檢討說:“早知今日讀書是,悔作從來任俠非。”(《緩歌行》)這說明,讀書已經(jīng)成為整個社會的主體意識。
唐代的文化政策是允許儒釋道三家思想并行發(fā)展。唐代詩人的閱讀面是很廣的,除了閱讀《文選》作品,對于經(jīng)史子集、各家著述,無所不及。例如李白,他曾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對于道家、道教的經(jīng)典尤其傾心,這些著作成為他創(chuàng)作那些仙境仙人詩篇的材料來源??梢赃@樣說,如果李白沒有閱讀道家道教的經(jīng)典,他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那些神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詩篇。同樣,如果杜甫沒有閱讀儒家的經(jīng)典,他也無法創(chuàng)作出那些悲天憫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如果王維沒有閱讀釋家經(jīng)典,他也無法創(chuàng)作出那些靜謐安詳?shù)纳剿飯@詩歌。
讀書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唐代詩人讀書多選擇遠離紅塵鬧市的深山老林、闃寂無人之處,那里生活雖然清苦,但能專心致志。正如唐代詩人皇甫冉所說:“讀書惟務靜”(《送薛秀才》),沒有安靜的環(huán)境是讀不成書的。初唐詩人陳子昂,這位給唐詩奠定風骨興寄特征的詩人,由于出身貴族,少年生活處于游樂狀態(tài),以至“年十八而不知書”,后來翻然悔悟,發(fā)奮攻讀,讀書的地點選在金華山的道士廟,三年之內(nèi)遍覽經(jīng)史百家,其刻苦情形自不待言。杜甫晚年曾專程謁訪金華山觀,去參觀陳子昂的讀書堂,寫詩稱道:“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盛唐人張說,據(jù)傳他少年時曾在河北滿城縣的抱陽山中穴居讀書,至今那里還保留著遺跡,后來張說做到宰相。關于選擇僻靜之處作為讀書之所,唐詩中不乏反映。例如,高適就說自己“讀書嵩岑間”(《酬別薛三》),儲光羲《閑居》詩中說:“親故不往來,園中時讀書。”孟浩然《入峽寄弟》詩中說:“吾昔與爾輩,讀書常閉門。”劉-虛則以幽美的筆墨對他的讀書堂作出描繪:“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閉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闕題》)這是一幅幽深靜謐的圖畫,中心景物是讀書堂,它處于白云盡處的遠山坳里,門前一條青溪蜿蜒流過,落花隨著流水把香氣傳向遙遠。讀書堂的院門關閉著,山路上的行人無法進入;院內(nèi)垂柳依依,掩映著屋檐窗牖,陽光穿過樹葉間隙,灑落在讀書人的衣服上……山靜、水靜、院靜、人靜,寂靜中只有讀書聲時起時落。唐代人的讀書環(huán)境是如此的寧靜啊,其潛心攻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