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秋之際,楚晉爭霸,晉國元帥先軫出奇制勝,一舉擊敗了強(qiáng)大的楚國,楚將成得臣率領(lǐng)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
只見晉文公站在高高的山崗上,大喊一聲道:“放他一馬!讓他去吧!大家免得傷了和氣。”
于是,成得臣才得以逃脫,一直逃到了一個叫連谷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那么,晉文公為什么要放過成得臣呢?真的是因為他很仁義嗎?其實未必,這里面有著三個方面的原因:
1. 當(dāng)時戰(zhàn)車的機(jī)動性受到道路的限制,必須保持整齊的隊列才有效,若長途追襲,戰(zhàn)車并不適合,不太好用。反正追不上了,不如做個順?biāo)饲椤?/p>
2. 晉國、秦國、齊國聯(lián)合起來,也只能打跑楚國,遏制楚國。如果想反攻到楚國去,則幾乎不太可能。
3. 晉國擊敗楚國的時候,他請來的兩個幫手秦國和齊國,就把楚國的營寨占領(lǐng)了,糧食物資都搶了。如果晉國繼續(xù)追擊楚國,則勝利果實將一無所獲,都肥了秦、齊。
所以,晉文公放棄了追擊,大家一起分享捕獲的戰(zhàn)利品去了。
這一戰(zhàn)的結(jié)果就是,晉國遏制住了楚國向北方擴(kuò)張的勢頭,使得楚國久久不能北上。當(dāng)然,晉國、秦國也無法南下。至此,天下也就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格局了。
再說成得臣逃到連谷,點檢殘軍,中軍雖然有損,但還有個六七成的主力;只是左右二軍的殘兵,僅剩下一二成了。
成得臣大哭道:“本為了楚國揚萬里之威,不想中了晉國人的詭計,貪功敗績,罪不可辭,我還有什么臉面茍活于世?”
按“楚之法,覆軍殺將”的傳統(tǒng),打了這么大的敗仗,將領(lǐng)負(fù)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必須死啦死啦的。
于是,成得臣與斗宜申、斗勃三位將領(lǐng),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來,叫成得臣十五歲的兒子成大心,帶著殘軍,去面見楚王,請求受死。
楚成王見了成大心,勃然大怒,咆哮道:“你的父親,有言在先:‘不勝甘當(dāng)軍令。’事到如今,你還來說什么?”
成大心跪在地上,連連叩頭道:“臣父已經(jīng)知罪了,他當(dāng)時就要自殺,是臣制止了他,因為他吃了這么大的敗仗,就應(yīng)該讓大王來殺掉他,這樣才可以重申國法也!”
楚成王橫了他一眼:“我殺?我殺他干什么?楚國國法,兵敗者死!他怎么還賴著不去死!你去,叫他們速速自裁,免得污了寡人的刀斧!”
成大心見楚成王豪無憐憫赦面的意思,就嚎啕大哭著爬起來,走了。
回到連谷,成得臣詢問時,成大心只是哭而不語。
成得臣嘆道:“縱然楚王赦免了我,我又有何面目回去?我還怎敢再見到鄉(xiāng)親父老們?”于是,他遙望著楚王的方向,拜了幾拜,就拔出佩劍來,自刎而死了。
卻說楚國有一賢人,名叫蔿賈,(相傳為孫叔敖之父),年僅十五六歲,他問他父親蔿呂臣:“聽說令尹成得臣兵敗城濮,是嗎?”
呂臣嘆了口氣,說:“是。”
蔿賈又問:“大王將如何處置?”
呂臣說:“他向大王請死,大王也就聽了他。”
蔿賈說:“成得臣剛愎自用,驕傲橫行,不可以獨任,但是他堅毅不屈,能征善戰(zhàn),若得智謀之人輔佐,自然可以立功。今日雖敗,他日再戰(zhàn),能敗晉國者,必然還是他!父親何不勸諫大王,留他一命?”
呂臣說:“大王已經(jīng)發(fā)怒了,恐怕多言無益。”
蔿賈說:“父親難道不記得了嗎?我聽說,當(dāng)年大王為公子時,曾有個相士說,大王、子玉(即成得臣)、子西這三個人都是兇死的相,大王為了不讓相士的話靈驗,就在即位的那一天,賜給了子玉、子西免死金牌各一塊?,F(xiàn)在,大王可能偶爾忘了,父親此時何不提醒提醒?”
于是,呂臣就來見了楚王,奏曰:“子玉罪雖當(dāng)死,但大王當(dāng)年曾經(jīng)給了他一塊免死金牌,可以赦免。”
楚王愕然,呆了半響才說:“噢,寡人幾乎忘了,是有這么回事,你今天不說,寡人就真的忘了。”
就派人去連谷傳楚王令:“敗將一概免死!”
但赦令傳到連谷的時候,成得臣已經(jīng)死了半日了。
左將軍子西(斗宜申)懸梁上吊時,因為他長的肥胖,身軀太重,一吊上去,就把繩子壓斷了,恰好此時免死令到了,所以留下一條性命。右將軍斗勃因為要先為成得臣收了尸之后再自盡,所以他也沒有死。
單單只死了個成得臣,這難道不是命嗎?所以說做人不可太剛強(qiáng),太剛強(qiáng)了的,多半就是個死相。
那么,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了敗仗為什么就要自殺呢?
自殺這種現(xiàn)象,一般情況下,多發(fā)生在身體上無法承受迫害時;或精神上徹底崩潰絕望時。無論哪種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多屬個體行為。但作為一種制度,則是楚國所獨有的了。
春秋時期,中原各國都沒有這樣變態(tài)的法律,這也不為《周禮》所容。中原各國的君主,不要說殺將,即使殺一個奴隸都舍不得,因為奴隸是主人的賺錢機(jī)器、工作機(jī)器、固定資產(chǎn),巴不得可以用的更久些,哪個會隨便殺掉呢。
但楚國與中原大不同。
楚國,是最早摸索實行帝國模式的國家,不再分封獨立的領(lǐng)主,高度集權(quán),這樣,他的國家雖小,但他擴(kuò)張的效率卻加大了,所以他膨脹的最快,很快就擴(kuò)張成了當(dāng)時最大的超級大國。
春秋初期,各國的貴族都與君王有著非常近的血緣關(guān)系,君臣之間都是親屬,所以他們只需要講“孝”也就夠了。但楚國膨脹的快,隨著滅國的進(jìn)度,收編的異族臣屬越來越多時,還講孝,就明顯不夠用了。
對于非王室血統(tǒng)的臣屬,要講什么呢?那就是“忠”。
于是,“忠”觀念從“孝”觀念里分離出來,也就最早在楚國得以完成。
什么是忠?敢為君主去死,那就是最大的忠!自殺就是盡忠。君叫臣死,臣必須去死!不死就不忠!
楚國的君王為臣子們定下這個規(guī)矩:打了敗仗,你就自殺。這有什么好處呢?
一是有利于樹立君王的絕對權(quán)威,你該死,但君王開恩時可以不死,終歸是君王一句話;二是形成這種倫理后,更有利于上層的對內(nèi)統(tǒng)治,臣子就覺得自己該死;三是打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更有利于君王的對外再擴(kuò)張。
我們看成得臣這三個字,史書上一般都寫作“子玉”,那為什么又叫他成得臣呢?成,是楚成王的謚號,以標(biāo)識他是成王的臣仆,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當(dāng)然,隨著人類在黑暗中摸索的進(jìn)程,這種典型的軍國主義作風(fēng),早就被無情的拋棄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