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李克強三中全會后首訪:拓經貿新局踐上合共識
中新社記者 石巖
倘若將11月份稱為中國高層外交的“歐洲月”,并不為過。繼與歐盟兩大“巨頭”會晤并共同宣布啟動中歐投資協(xié)定談判之后,2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將開啟他就任總理以來對中東歐的首次訪問,多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專家稱,此行將有助于中國拓展經貿合作的新局面。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搭乘中國經濟發(fā)展快車已成為中東歐諸國的普遍愿望。與此同時,債務危機持續(xù)困擾歐盟,也讓往日依賴歐洲內部市場的中東歐諸國開始“向東看”,在此形勢下,對華經貿合作的加強成為該地區(qū)必然的選擇。
之于中國,近年來,中國投資向歐洲傾斜態(tài)勢明顯,而中東歐條件大體上符合中國投資的需求。未來,隨著中歐投資協(xié)定的達成,中國對歐投資有望呈現(xiàn)井噴之勢,中東歐國家無疑將從中收益。
“李總理此次出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鍵向中新社記者指出,旨在全面推進新一輪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中國有必要向中東歐諸國詮釋,中國未來的改革發(fā)展與該地區(qū)聯(lián)系緊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應該保持相互間合作的上升勢頭。”
崔洪鍵認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不僅有經貿合作的強烈意愿,在經濟上也有著廣泛的互補性。中東歐國家普遍具有較為完備的制造業(yè)基礎,其在農業(yè)、金融、綠色創(chuàng)新等領域對華合作潛力巨大。同時,該地區(qū)國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的情況,這為長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勾畫了巨大的發(fā)展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中東歐16國不是一個整體,它們分別有著各自需求,對此中國需有統(tǒng)籌考慮。”崔洪鍵指出,“與此同時,鑒于該地區(qū)多國同時也是歐盟成員,如何在發(fā)展與中東歐關系的同時處理好和歐盟的關系,說服后者相信發(fā)展中國-中東歐關系有利于中歐關系的整體發(fā)展,也是需要關注的。”
在訪問中東歐后,李克強還將出席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這亦是李克強在擔任總理后在上合組織總理會議上的“首秀”。普遍認為,李克強此行將重點落實包括比什凱克峰會等在內的一系列共識,進一步推動各方全面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
“毋庸諱言的是,相較于政治及安全領域,上合組織內部的經濟合作尚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國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對中新社記者指出。他認為,此次李克強應在互聯(lián)互通、能源、金融等“已有共識但尚未落實到位”的重點合作領域有所推進。
在9月份對中亞的訪問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構想,并在隨后召開的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提出了“開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等5點建議。
“中方積極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是一個開放、互利、共贏的地區(qū)合作倡議,不具排他性、壟斷性,更強調中國作為重要參與方的公共產品供應者身份,希望各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攸關者,是中國與大歐亞地區(qū)國家構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行動綱領。”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認為。
楊成指出,包括上合成員國在內的外部世界對上述構想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明之處,也在期待中方拿出更具體、更明晰的路線圖和政策工具。“在此意義上,有理由期待李克強總理此行起到增信釋疑、凝聚共識的作用,為構建一個團結的歐亞、和平的歐亞、穩(wěn)定的歐亞和進步的歐亞做出應有的貢獻。”楊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