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村開展手工活動。
鐘 磊攝
仁里村外景。
唐祖懷攝
大寨村村民展示瑤族服飾制作。
韋吉陽攝
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村
紅火瑤寨 游客如織
本報記者 李 縱
“小山如螺,大山成塔”,走進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大寨村,龍脊梯田被稻谷點綴得頗有生趣!懊磕贽r歷八月是稻谷的孕穗期,需要精心呵護。”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余瓊通說,看這長勢,今年是個豐收年。蜿蜒的田坎似自然的階梯,將人和天的距離拉得極近。溪流汩汩聲應和著村落里悠揚的山歌,裹著濕涼的霧氣飄向四方。
龍勝各族自治縣自古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勤勞的瑤族群眾把綿延起伏的坡地平整為層層梯地,待田塊逐漸定型后,再灌水犁田種植水稻,形成從山腳盤繞到山頂的梯田景觀。大寨村村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勞作,日積月累,建成了層層疊疊猶如天梯的龐大梯田群。290余戶1200余人,瑤族占全村人口的98%。
“這些年,我們依托梯田景觀和紅瑤獨特的人文風情,發(fā)展起紅瑤梯田景觀旅游產業(yè),原本貧窮的小瑤寨,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庇喹偼ㄕf。2022年,大寨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xiāng)村”。
走進大寨村,青石路兩旁木樓里主家和游客的笑聲頻頻傳出。抬眼一瞥,可看到各個角度的梯田。田間、村道皆是閑庭漫步的好去處。
清早,紅瑤人家的姑娘早早起來,輕啟窗戶,翻抖紅衣,花衣、飾衣、花裙拿出來晾曬,各家的曬臺和走廊上紅紅綠綠的衣裳鮮艷奪目。不多時,家家戶戶的墻壁就呈現出一片紅衣海洋。
“紅瑤服飾既有熱烈的紅色,又有藍、黑、青、綠等與環(huán)境協調的色調,相互搭配,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4年,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服飾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瑤族服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潘繼鳳說,制作一套日常所穿的完整紅衣耗時就需3年,而節(jié)慶服飾與平常服飾有所不同,在上衣下擺縫制銀飾,用料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因此,勤勞的瑤族女性在農閑時也在抓緊時間制衣。
走在村里,村民將自織自染的布晾曬在窗外,織布、染布、刺繡皆在窗前。紅瑤人家對紅色情有獨鐘,大部分都傳承了自織自染自繡自制的傳統手藝,這一習俗延續(xù)至今!叭旧褂玫氖乔锛臼斋@的楓樹汁,樹汁煮過后成為蠟。用蠟先在白布上繪圖,然后將白布投入染缸上色,上色后的布料經水洗再晾曬,如此反復染色、晾曬多次使布料固色。”潘繼鳳說。
瑤族服飾的傳統紋樣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和山河紋等。各式各樣的圖案紋樣不僅具有觀賞價值,也是值得品味的文化符號!袄ハx、小花,我們看見什么就繡什么,也是對生活的記錄!迸死^鳳說,刺繡中的挑花也考驗技藝,“平常刺繡從布料正面走針,成品的反面絲線凌亂。瑤族婦女不僅能正面挑花,還能從反面走針,即反繡,使正反面圖案同樣細膩規(guī)整!
隨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不斷展現,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瑤族服飾的技藝和色彩魅力帶火了大寨村的旅游業(yè)!鞍倜幧╅L發(fā)梳妝”“紅瑤傳統婚禮”等民俗活動讓來到大寨的游客既看到了美不勝收的梯田景觀,又體驗到了獨特的少數民族民俗。紅瑤阿嫂和姑娘們身著盛裝,唱著歡快的敬酒歌,向四方游客敬上香甜的龍脊水酒。眼下,大寨村游客如織,歡聲笑語像波浪般傳向山下。
當地還對民間流傳的民歌、民謠和民俗習慣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研、收集和整理。走進大寨村,就如同走進一個鮮活的瑤族文化博物館。除了曬紅衣,還有打糍粑、跳竹竿舞、梳長發(fā)等,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寨村,將紅瑤古老文化的體驗感“拉滿”。
獨特的農耕文化也很吸引游客。耦耕、耘田、砍田基、扶田基等12道農活,構建起了梯田上美麗的立體農耕圖景,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前來觀賞體驗的同時,也是村民對梯田最好的保護!巴ㄟ^‘砍田基’,手工清除梯田上長出的雜草,并將雜草踩進梯田內,化作有機肥,起到滋養(yǎng)梯田土壤的作用。此后,在‘扶田基’工序中,村民一邊勞作,一邊將梯田有缺口、漏水的地方進行手工修補,長此以往,能有效抵御干旱或者冰凍可能給梯田造成的損毀,讓梯田始終處在最好的狀態(tài)。這12道農活是當初建梯田的先民傳下來的,缺一道步驟梯田都可能會損壞,這就是我們傳統的梯田文化!庇喹偼ㄕf,發(fā)展旅游業(yè)是繁榮大寨村瑤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經過長年累月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大寨的村民成了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農民”。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的民宿和餐飲業(yè)發(fā)展得紅紅火火,目前已有230多戶村民開設了各具特色的民宿。村民在景區(qū)內經營農家旅館、出售手工藝品、表演民族歌舞,徹底告別了過去非外出務工不能很好謀生的日子,更讓大山里面的文化走出去、走得遠。
。▌⒔⑴c采寫)
江西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江口村
藝術鄉(xiāng)村 欣欣向榮
本報記者 鄭海鷗
青山環(huán)抱,綠水蕩漾,桂花飄香。走進江西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江口村,彩色墻繪、藝術裝置、藝術櫥窗遍布道路兩側,設計感十足的小染坊、小酒館、小書屋與農房比鄰而居……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合。
何洪亮一家從鄰近的湖南省自駕來此,“看山、玩水,畫畫、研學,對大人孩子都有吸引力。”
沉浸其中的游客很難相信,如今的“網紅村”曾是典型的“空殼村”。江口村黨總支書記楊文群說,村民一度缺乏信心,基本都選擇外出務工。
改變發(fā)生在2020年,一個由24棟“白房子”構成的鄉(xiāng)村藝術殿堂“零799藝術區(qū)”正式啟用。來自中央美院及當地的33位藝術家在此設立工作室,成為新“村民”。
藝術家們不僅搞創(chuàng)作、開展覽,在村里打造藝術景觀、開發(fā)研學課程,更以志愿者身份開設公益農民畫培訓班、公益少兒美術培訓課堂等,與村民積極互動。
村里一幅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墻繪,由藝術家和村民一起創(chuàng)作,講述了村里江口小學學生陳佳慧學習繪畫并獲獎的故事。
2021年開始,藝術家開辦公益培訓四點半課堂,村里的孩子紛紛過來“看熱鬧”,陳佳慧也在其中!八囆g家的引導打開了他們的眼界!弊屜鏂|區(qū)美術館館長鐘磊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孩子積極參與到鄉(xiāng)村美化和景觀改造中來。一學期后,陳佳慧竟然在全省繪畫比賽上拿到了特等獎。
江口村馬上為村民辦起畫展!霸诟啻迕裥睦锓N下藝術種子,鼓勵他們用手中的筆,畫出美好的世界!睏钗娜焊锌卣f,“不少游客都贊嘆江口村的孩子們很幸福,走在村子的小道上就能遇到藝術家,互相像家人、朋友一樣交流。孩子們的未來會因此發(fā)生改變!
因為藝術的介入,更多改變還在發(fā)生。油畫家張佰橋曾租住在村民陳云發(fā)家,時常在客廳繪畫,61歲的陳云發(fā)總在一旁盯著看。得知老陳想學油畫的心思后,藝術家們提供畫材、上門教學!61歲之前,我不知道油畫是啥。3年過去,我臨摹過莫奈、梵高……每天做完農活后,忍不住畫兩筆!比缃耜愒瓢l(fā)家的客廳掛滿油畫,吸引不少村民和游客前來。
“藝術的距離并不遙遠,就在茶余飯后的生活中。藝術的魅力,更是潤物無聲的。”在張佰橋等藝術家的帶動下,更多村民開始參與做扎染、畫農民畫、做文創(chuàng)、搞農創(chuàng),日子充實飽滿、豐富多彩,荷包也越來越鼓。
稻田側、玉米地旁,插著一幅幅生動有趣的農民畫,很是別致。路過的人如果喜歡,掃描二維碼就能購買原作。
“在藝術的浸潤下,村民更‘愛美’了!辩娎诟吲d地看到,“以前,一些村民的庭院比較雜亂,現在,村民們喜歡用花草、竹編將房前屋后點綴得漂漂亮亮,村容也煥然一新!
充滿藝術氣息的江口村,口碑不脛而走,人氣越來越旺!拔覀冺槃莅l(fā)展起鄉(xiāng)村美育、研學培訓、非遺文創(chuàng)、露營公園等一系列業(yè)態(tài),以文化產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持續(xù)增強!睏钗娜鹤院赖卣f,“在外的村民紛紛回鄉(xiāng)了!
入夜,蛙聲陣陣,萍水河邊的帳篷下坐滿了人,大家吹江風、吃燒烤、聽音樂、看電影,怡然自得。村民謝洪波是這個露營基地的負責人,他說,“這里高峰期每天收入2萬元左右,10多個村民在這里工作,我看好江口村的未來!
凌守富是江口村黨總支副書記,晚上他來到江邊散步,拍攝夜景。在他的短視頻平臺賬號上,“帶你游江口”已經更新18集,總瀏覽量突破42萬!拔蚁Mㄟ^幽默的風格、質樸的表達,讓網友們看到家鄉(xiāng)真實的自然與精彩的人文。”凌守富說。
凌莊明此前在外打工,村子的發(fā)展狀況讓他決定回鄉(xiāng)開酒坊,“58歲開啟創(chuàng)業(yè)之路”。在藝術家的建議下,他自己種高粱、古法釀酒、拍短視頻,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今年以來,江口村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收入200多萬元,帶動400余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增收。湘東區(qū)委書記何超表示:“我們將繼續(xù)深入推動文化產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鼓勵和支持更多優(yōu)質的文旅資源向以江口村為代表的鄉(xiāng)村扎根!
安徽宣城市績溪縣仁里村
古韻猶存 喚醒鄉(xiāng)愁
本報記者 游 儀
凌晨4點,天還沒亮,裊裊炊煙,從安徽宣城績溪縣瀛洲鎮(zhèn)仁里村一幢古民居升騰起來。程紅霞守在灶邊,一邊倒水,一邊和面,待得軟硬適中,隨即用力搓揉面團。爐火上,陣陣酒釀香味襲來,掀開蒸籠一瞧,酒釀元包露了出來,玉雪可愛。
青磚黛瓦馬頭墻,天井浮雕冬瓜梁。土灶、鐵鍋,木凳、圓桌,兩層小樓樸素雅致,中間庭院草木繁茂。古民居里開上農家樂,村民程紅霞是頭一個。56歲的她,在這幢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徽派建筑里住了大半輩子,農家樂也開了10多個年頭。
“廳堂能擺3桌,還有3個包間,菜是地里摘的,雞是自家養(yǎng)的,新鮮得緊。借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生意好的時候,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人!痹羰旌螅e不下來的程紅霞抓起一把稻谷,順手撒向雞窩,臉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仁里是個傳統村落。山環(huán)水抱,登源河繞村而過,翹角飛檐,古建筑錯落有致。自西門入,踏上青石板路,三街四門十八巷巧妙排布。穿行其間,古門樓、古牌坊、古祠堂,一個接著一個。
傳統古建,時間一長,風雨侵蝕,難免老化!袄戏孔樱窘Y構,屋頂漏雨、白蟻啃噬,幾乎每年都得維修。”仁里村黨總支書記程子維說,從古民居到古水口,從古井到古樹,針對全村68處古建,依托政府資金,分類開展了搶救性修繕、保護性修繕和開發(fā)利用性修繕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古路1400米、馬頭墻2300平方米,修繕古民居12幢。
古民居開辦農家樂,就是當地保護性利用古建筑的一種形式。在程紅霞看來,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改造成農家樂,既能增收,還能讓古民居煥發(fā)新生。于是,陡直的木梯變得平緩寬闊、白蟻啃過的木板翻新打磨……游客在此品嘗徽菜的同時,也能品味鄉(xiāng)愁。
走出農家小院,沿小巷漫步,不一會兒,又一處民居映入眼簾。拾級而上,假山翠竹,木雕花窗。仔細一瞧,竟是一家民宿。“今年4月開業(yè),暑期生意不錯,客人大多來自長三角!必撠熑艘{愓f,我看中當地環(huán)境和古建特色,找村里幫忙協調,把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民宿設計,也有特色?傮w保留徽風皖韻,房間卻是輕快明亮,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在這里實現結合。姚海麗坦言,一開始,看到斑駁墻面,也曾考慮刷上一層新漆,轉念一想,“古建筑的每處痕跡都有故事,想必有的住客也會愿意探尋歷史!
為了喚醒沉睡資源,近年來,仁里村以古民居入股,盤活村內閑置資產,著力打造民宿!坝慰蛠砹,既有地方吃飯,還能在古民居里住,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30萬元。”程子維笑著說。
說話間,遠處傳來陣陣歌聲,循著歌聲往里走,來到村中下祠堂。一群老人身穿綠衣裳,腳踩繡花鞋,載歌載舞,唱響仁里民歌。程吉女是仁里老年演出隊的一員,83歲的她,常和村民來祠堂排練、演出。而仁里民歌作為徽州民謠的一種,被列入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依托古村落保護項目,2017年,仁里下祠堂得以修繕。漏雨的屋頂,取下瓦片,新做防水;蛀壞的梁木,一一復刻,全部換新。歷時8個多月,祠堂煥然一新,程吉女有了排練歌謠的好去處,游客們也可以在這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除表演外,祠堂里頭,師生還會來這研學!斑@兒有徽派建筑,也有書院文化,我們會請本地鄉(xiāng)賢授課,學生們興趣十足!背套泳S說。
眼下,績溪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二期建設項目即將啟動,涉及古建修繕、三線下地和兩側房屋徽派立面改造等。最近,村里將打造非遺展示館,建成后,供游客體驗徽墨制作的徽墨坊也有了新去處。從村集體資產入股,到流轉土地建水鄉(xiāng)體驗園,在保護古建的基礎上,通過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仁里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