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趙某上大學時因家境貧困,曾接受好心人包先生的資助,二人也因此成為忘年交。趙某畢業(yè)后找到包先生,聲稱自己已是國家機關(guān)公務(wù)員,可以為包先生辦事提供一些便利。在隨后的8年間,趙某以幫忙辦事為由多次向曾經(jīng)的恩人索要財物,共計千萬元。日前,趙某因涉嫌詐騙罪被海淀警方刑事拘留。(《北京晨報》8月7日)
有恩必報,這是做人的基本常識。然而,包先生好心幫助別人,最后換來的卻是以索要和詐騙相報,趙某的行為確實令人憤慨和不齒。新版“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在現(xiàn)實中的再次上演,考問的首先是做人的良知。
人之初,性本善。良知是天賦的道德,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那抹亮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就是那些鋌而走險,危害社會的壞人、惡人,在某一瞬間、某一時刻都會具有起碼的做人良知,或者會喚起即將泯滅的良知。趙某雖是個例,卻是一個社會的折射和縮影,因此應(yīng)該考問的還有社會的良知。
我們常常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現(xiàn)在的世態(tài)炎涼,世風日下。我們也常??吹竭@樣的場景:好心在公交車上讓座,卻看到獲座者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好心幫扶遭遇車禍者,卻被誤認為是肇事者;好心救起被碾壓女童,竟質(zhì)疑拾荒老太“想出名”。凡此種種,當好心被當做驢肝肺,當真善美遭遇了假惡丑,當“恩將仇報”的時候,既反映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又暴露了社會的病態(tài),那就是社會良知的缺失。
社會良知的缺失實際上是信仰、道德、秩序的缺失。沒有信仰,什么都可以不怕,什么都無所謂;沒有道德,什么都沒有底線,什么都敢做;沒有秩序,什么不義錢財都可以謀取,什么規(guī)則都可以突破。正如當年胡適之批判:“明明是男盜女娼的社會,我們偏說是圣賢禮儀之邦;明明是不可救藥的大病,我們偏說一點病都沒有!卻不知道:若要病好,須先承認有?。弧粢牧忌鐣?,須先知道現(xiàn)今的社會實在是男盜女娼的社會!”
人性所有的問題,說到底還是教育的問題。這個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相對而言,孩子的本性與良知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漸形成。家庭在培養(yǎng)求真向善立美的孩子方面擔著首要責任。因此,要改變?nèi)诵灾淇?,必須從改善家庭教育入手,同時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有必要的補充。而所謂的有必要的補充,最迫切的還應(yīng)在全社會倡導知恩圖報、敬業(yè)愛人的積極的價值觀,而不是任由不正之風蔓延,以丑陋的社會惡習為榮,視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為美。
同時,學校教育也應(yīng)盡最大限度,培養(yǎng)樂于助人、傳遞正能量的學生。如果當教育的價值取向只有成績和分數(shù),當教育的追求只是為了考試和升學率,當教育的目標只是致力于造就考試機器,當培養(yǎng)合格、健全、正常的人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wù),當關(guān)注學生的心靈世界,關(guān)注學生的人格成長,關(guān)注學生的行為習慣已遠離教師職業(yè)生活,當?shù)掠n程理所當然地成了應(yīng)試教育的附庸的時候,教育就異化成了一種簡單的工具,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應(yīng)有的功能和本色了。
一旦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勇于擔起各自的責任,逐漸形成一種合力,讓教育能夠回到原點,致力于讓孩子成為一個具有高度人性光輝的人,那么“恩將騙報”的現(xiàn)象勢必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讓人心生溫暖和感動的一幕幕!
(作者系四川省閬中市教育科技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