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某上大學時因家境貧困,曾接受好心人包先生的資助。趙某畢業(yè)后找到包先生,聲稱自己已是國家機關公務員,此后八年騙了恩人千萬元(8月5日《北京晨報》)。
在“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古訓面前,這個現(xiàn)代版“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格外刺人眼球。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固然讓人唾棄,但這個故事背后的權力魅影無疑更令人深思。
盡管從根源上講這起詐騙案的發(fā)生源于趙某的貪念,但案件背后“無所不在”的權力潛規(guī)則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趙某的騙術并不高明,除了利用朋友之間的信任外,主要是打著“國家機關公務員”的幌子,以“中央機關領導”的權力為誘餌,吸引恩人受騙。說白了,恩人也有自己的貪念,企圖通過非正當?shù)氖侄螌崿F(xiàn)自身利益。
在權力潛規(guī)則一度大行其道的環(huán)境下,包先生被騙千萬巨款就不足為奇了。無論是想承包地皮,還是幫朋友調動工作,包先生看中的恰恰是趙某虛構出來的權力,相信只要金錢和權力結合在一起,就能“搞定”一切。
事實上,很多詐騙案件背后都有若隱若現(xiàn)的權力魅影,即使一些高科技電信詐騙也屢屢打著“公安局”、“法院”等幌子,用權力擊潰受騙者的心理防線。
面對現(xiàn)代版“農(nóng)夫和蛇”的故事,我們除了譴責恩將仇報的“白眼狼”,更要警惕社會潛規(guī)則的“毒素”。(山東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