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眼中沒有優(yōu)點的孩子,他是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的呢?親子關系就像蹺蹺板,父母一方過于強大,孩子只能處于劣勢地位,他的生命能量在壓抑下不斷地消耗,卻沒有任何補充。
父母擔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
王奇一米八的個頭,瘦削得讓人心疼。原本應該上高三的他,因為曠課太多休學兩年,現在還是高一。他臉色灰蒙蒙的,沒有絲毫朝氣。他無奈而又無所謂地坐在我的對面,眼睛始終看著地面,做出一副“任你怎么說,我自巋然不動”的姿態(tài)。
“小伙子,你今天來是父母安排的還是自己要求的?”
“我從來沒有任何要求,他們說什么都行。”
“你真隨和。”
“這不叫隨和,這是任人宰割。我就像個寄生蟲,厚著臉皮得過且過。我的存在使他們的人生不完美了,他們一直在尋找體面的理由把我掃地出門……”王奇好像很清楚自己的處境,雖然劉子蟬告訴我,她對兒子身世的懷疑從未在兒子面前暴露過,而事實上,孩子是極為敏感的。
“如果他們不愛你,為什么百忙之中還為你安排咨詢?作為父母,他們內心還是希望你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樂趣。”
王奇顯然有點驚訝,看得出他在糾結是否和我繼續(xù)交流。我沒有急于說話,看到他用衣服緊緊裹住自己,我遞給他一個披肩,示意他蓋在膝蓋上。王奇告訴我,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因為羞于讓別人知道家里有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們讓王奇在一所偏僻的學校寄宿,卻說是為了安全考慮,因為生意場上得罪了不少人。
“多年來,我將他們所有的言行聯系在一起,終于明白了,他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我的安全,而是他們自己的面子。大家不會信任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不會相信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所以,他們就算覺得我是一個絆腳石,也會在表面上做得滴水不漏。”王奇說這些話時不假思索,我知道這些念頭在他的腦海中反復出現過很多次,并已固化為他解讀父母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假設。
是什么讓王奇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溝通不暢讓孩子產生了誤解,還是孩子揣摩到了父母的真正意圖,抑或是父母自然流露的態(tài)度讓孩子把問題轉移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王奇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母親所羅列的問題行為很可能與此有關。
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通常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求以下目標:
一是注意。孩子會做出積極或消極的事來贏得關注。如果父母和老師只給予消極關注,即在孩子做錯事時批評,做出積極努力時卻不及時回應,這無疑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認為只有做錯事才會被關注。
二是權力。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往往要尋找權力感。有的孩子因為犯錯誤經常被父母斥責,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摔砸家中的物品。這個時候父母可能因為擔心觸怒孩子,態(tài)度會變得緩和一些,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鎮(zhèn)住了父母。父母態(tài)度的轉變強化了孩子的暴力傾向,他找到了獲得權力的方法以及使用權力的時機。
三是報復。讓父母痛苦,比如學業(yè)上的失敗、沉溺網絡等等,父母越束手無策,他們越覺得達到了目的。
四是回避。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回避與人進行情感的連接,以避免新的傷害,結果導致溝通能力的退化。
孩子成了夫妻較量的靶子
在與王奇的交流中,我對他的家庭模式有了一些把握。父親王一事業(yè)成功、目空一切,看不慣王奇的言行時常說:“自古虎父無犬子,咱家邪了,我怎么會有這個兒子?”每當這個時候,母親劉子蟬就會竭力聲明孩子的壞習慣與自己無關。
得知我要邀請王一加入咨詢,劉子蟬的表情又驚又喜。她告訴我王一很固執(zhí),堅信他自己不但不需要心理咨詢,而且可以做別人的導師。但劉子蟬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王一不改變,家里的氣氛是不會好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