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馮小姐計劃國慶假期和年近六旬的母親到德國旅行。期待之余她也不禁替母親擔心,因為聽說有朋友坐完長途飛機后腿腫得走不了路,十多個小時的直航不知道母親能不能受得了。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陳平介紹,坐長途飛機過程中單側腿腫脹、疼痛的情況,可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癥狀。研究顯示,飛行時間在5~6小時以上的乘客,血栓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孕婦、腫瘤患者、服用避孕藥者等高危險人群。血栓一旦在血管中“游走”到肺部引起肺動脈栓塞,可導致猝死。他指出,長途飛機登機前喝杯小酒、選個窗邊位置、上了飛機就蒙頭大睡的方法,會給血栓形成帶來“雙重風險”,對于高危人群更好的做法是坐在靠走道的座位上,適當多喝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動一下。
連續(xù)飛五六小時 血栓幾率大增
血栓是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塊,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會妨礙或阻斷血流。因為重力作用,下肢血液回流比上肢慢,所以下肢靜脈血栓多于上肢。如果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比如,坐長途飛機時整個人的活動空間被長時間局限在座椅上,就會給血栓形成制造良機。
陳平介紹,研究顯示,連續(xù)飛行時間在五六小時以上的,就容易誘發(fā)血栓。血栓一旦出現,新鮮的時候很容易從血管脫落,通過下肢靜脈回流到右心房、左心室,然后流向肺部。如果肺部的細小血管發(fā)生栓塞,人會感到呼吸困難、胸疼;但如果不幸堵的是肺動脈,就容易引發(fā)血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肺栓塞,可能會毫無征兆地引起猝死,“假如栓塞的部位影響了肺通氣灌流,給心臟造成壓力,致死率是比較高的。”陳平表示,因為曾經被認為發(fā)病率不高,肺栓塞還比較容易漏診。
假如血栓不掉,有可能在原本生成的地方堵住血管,使單側血循環(huán)不好、肺動脈壓力上升,也可能因為影響了營養(yǎng)供給,導致下肢潰瘍。
孕婦糖友煙民 坐飛機更要防血栓
陳平介紹,正常人坐長途飛機不需要太擔心,但有過血栓病史或血栓高危因素的人群就需留意。他解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因素:血管壁功能差或血管有損傷,血液黏稠度高以及血液成分改變。髖關節(jié)手術、膝關節(jié)手術等下肢外科手術后,患者血管往往有損傷,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會聚集而形成血塊修補之,以避免失血或因血流沖擊造成血管進一步傷害;糖尿病患者和煙民的血管壁功能會比較差,因此這些人群靜坐時下肢血管中血小板容易聚集,增加血栓風險。服用避孕藥者或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比較高;腫瘤患者、孕婦血液中的促凝物質較多,孕婦還因為胎兒壓迫使下肢血液回流較慢,這些也是下肢血栓的高危人群。
除了長途機外,長期臥床的下肢外科術后或內科危重癥病人,也要小心。
在血管中悄悄產生的血栓,會導致什么軀體癥狀呢?陳平表示,血栓發(fā)生時一般會出現單側肢體水腫、脹痛、緊繃,單側體溫變高等。坐飛機時發(fā)生血栓的部位往往是單側小腿。而且因為左側深靜脈更靠近骨頭,更容易受到壓迫,所以下肢血栓往往在左腿出現。假如是兩邊腿對稱地浮腫,可能是久坐導致靜脈回流不好;如果是麻木,則可能是坐久了壓迫到神經,恢復活動后就可以恢復,都不用特別處理。
一旦發(fā)生了血栓,為了避免栓子脫落“游走”到肺動脈,在急性期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在下飛機后立刻到醫(yī)院就診。如果沒有出現肺栓塞,抗凝治療后大部分血栓可以消散。“最怕就是有的患者腿有些腫,但不重視,想著熬一熬就過去,直到出現呼吸困難才感到不妙。”陳平說,假如血栓堵住肺部血管的細小分支,有可能會自己融掉,但幾率不大,還是到醫(yī)院處理最保險。
提醒:登機前喝酒的做法不可取
對于上面提到的高危人群,陳平提供了一些坐長途機的小貼士:
首先,避免坐窗邊位置,最好選靠過道位。雖然窗邊能更好地欣賞機外風景,但研究顯示,長途飛機上窗邊位置的乘客發(fā)生血栓的風險是靠走道乘客的兩倍。因為相比起來,靠窗位置空間更為局限,再加上出入不方便,起來活動的意愿和機會少很多。另外,頭等艙因為座位空間大,乘客血栓幾率也比經濟艙乘客小。
其次,行李放在前方座椅下會使腿的位置更局促,行李盡量都放在上方行李架內。有商旅“達人”喜歡在登機前喝些酒,選個靠窗的位置“蒙頭大睡”,陳平表示這會制造雙重風險,并不可取。“本身喝了酒后血液濃縮了,黏滯度會變高,一直睡覺活動的時間就明顯下降,使血栓風險加大。”
他建議,乘坐長途飛機時,在座位上可以不時做些小活動,比如把兩腿伸直,抬一抬腳趾、轉一轉腳踝,或者跟著空乘人員做做機艙保健操,每隔一兩小時就起來活動活動,“與其喝酒,不如多喝點水,一方面可以降低血液黏滯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多些上洗手間的機會,避免長時間坐在位置上,一舉兩得。”
(醫(yī)學指導/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