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引起聽力下降常見原因之一,臨床出現(xiàn)耳悶、耳鳴、聽力障礙或鼓室積液。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治療的關鍵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進中耳積液排除。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其發(fā)病原因大多是腺樣體肥大。1999年2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腺樣體刮除術+鼓膜置管術治療38例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樣體肥大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均為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4~13歲,平均8.6歲;病程2~7個月;雙側25例,單側13例。打鼾伴張口呼吸22例;鼻塞18例;反復咳嗽9例;耳鳴耳悶26例;聽力均有下降。所有病例均行鼻咽側位X線攝片或鼻咽CT掃描提示鼻咽腺樣體中重度肥大。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兒均取全麻,選擇適當大小的腺樣體刮匙刮除肥大的腺樣體局部用棉球壓迫止血。在0°內鏡下用鼓膜切開刀于前下象限做適當大小的鼓膜切口,吸出鼓室內積液(對于黏稠的滲出液,可先注入適量的α-糜蛋白酶溶液),再用地塞米松溶液沖洗,然后于切口處置入鼓膜通氣管。術后抗感染治療5天。2~3個月后取管。
2 結果
取管后聽力恢復正常,耳鳴、耳悶消失,鼓膜可見正常標志者31例;聽力明顯提高,偶有耳鳴、耳悶,鼓膜輕度內陷,活動尚可者7例;聽力提高不明顯,仍有耳鳴、耳悶,鼓膜活動差者0例。
3 討論
分泌性中耳炎是兒童的常見病,發(fā)病率較高,是引起兒童聽力下降的常見原因之一,常引起兒童語言發(fā)育遲滯,還增加了中耳感染的危險。其發(fā)病因素復雜,最常見的是腺樣體肥大。患者均有聽力下降,一般表現(xiàn)為輕中度傳導性聾,也可致重度傳導性聾,病程長者則可為混合性聾。
本組病例在治療上一律采用鼓膜置管術+腺樣體刮除術。鼓膜置管便于積液的引流,平衡鼓室壓力,以利于病變組織的恢復,防止鼓室峽因粘連而閉鎖;置管后亦能減少杯狀細胞和腺體的增生,減少分泌,促進纖毛運動恢復;鼓膜置管還有利于使積液從通氣管中溢出,不至于積液長期積聚在中耳,引起鼓室結構粘連及毒素被吸收而對耳蝸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腺樣體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機制尚在探索中,一般認為有以下原因:咽鼓管的機械阻塞,增生肥大的腺樣體直接壓迫堵塞咽鼓管口,這使得咽鼓管血管滲透性增加,黏膜水腫,引起咽鼓管阻塞,通氣功能障礙,鼓室氣體吸收而形成負壓,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導致黏膜滲液,杯狀細胞及腺體分泌增多,出現(xiàn)鼓室積液;增生肥大的腺樣體阻塞鼻咽部導致咽鼓管逆流;腺樣體表面的隱窩作為細菌的存儲池;局部免疫異常,腺樣體在解剖學上是咽淋巴環(huán)的一部分,出生后即發(fā)育成熟,兒童和青少年體積最大,以后逐漸縮小。它是人體免疫器官,既有細胞免疫又有體液免疫,它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肥大細胞增多,脫顆粒引起免疫反應,組胺及參與變態(tài)反應的生物活性物質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腺體分泌增多,平滑肌收縮,使咽鼓管和中耳黏膜腫脹,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因此,對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樣體肥大者應同時行腺樣體刮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