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賴特惟一一部以擬人方式寫的詩集,也是二戰(zhàn)后成功學習龐德《華夏集》的幾部詩集之一。賴特一共出版了24部詩集,除了曾囊括普利策詩歌獎、 國家圖書獎和國家圖書批評界獎三大詩歌獎之外,還獲得波林根獎、國際格里芬詩歌獎和麗貝卡·約翰遜·博比特詩歌終身成就獎。今年7月12日國會圖書館館長 對他宣布為桂冠詩人時,他的穿著樸實無華,他為此帶著自嘲式幽默說,他穿的是“婚喪兩用的禮服”。
印度裔美國詩人維杰維·謝伊沙德里(Vijay Seshadri,1954-)獲2014年普利策獎。獲獎詩集《三部分》(3 Sections)的標題含義是當代生活分三部分:任性的歷史、不確定的未來和想超越時間的現(xiàn)狀。評審委員會對該詩集的評語是:“一部令人信服的詩集:考 察人類的意識,從出生到老年癡呆癥,以一種時而詼諧又莊重、時而富有同情心、時而冷酷無情的聲音。”在為藝術而藝術盛行的詩壇,不少詩人不注重思想內(nèi)涵而 只關注炫技??岬乃囆g形式。謝伊沙德里名氣不大,卻以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和有諧趣的作品打動了評委。他的一首短詩《回憶錄》寫道:奧威爾說,某些地方無人 寫他們生活的真實故事。/生活的真實故事是恥辱的故事。/如果我現(xiàn)在寫那故事,/(輻射到時間的盡頭)/我發(fā)誓,你的眼睛會掉出來,/你無法把你的手套從 你的手上/很快脫下,羞恥的大火把手套燒焦了。/你可憐的手。你可憐的眼睛/看著我在房間里哭泣/或看著高挑的金發(fā)女郎無聊得要死。/我曾經(jīng)指責無辜。 /我曾經(jīng)因內(nèi)疚躬身求寬恕。/我一想起曾經(jīng)對遭蹂躪的寡婦/說過的話不由得仍然搖頭嘆氣。/十月的一個下午,一棵槐樹的黑莢/紛紛脫落,在路徑上撒下啟發(fā) 性圖案,/有人看見我在樹下快樂極了,/這是最糟糕的時刻,/令人苦惱不堪,難以忘懷。
詩的開頭三行復述了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的名句之后,揭示詩中人日常生活的種種表現(xiàn)和懺悔性心態(tài),整首詩舉輕若重,耐人尋味。他是 獲普利策獎的第一個亞裔美國詩人,是美國詩壇的一匹黑馬。他5歲時跟隨父母移民美國,現(xiàn)在紐約州莎拉·勞倫斯學院執(zhí)教。謝伊沙德里共出版了3本詩集,其余 兩本為《野生王國》(1996)和《長長的草地》(2004)。
普利策獎是根據(jù)匈牙利裔美國出版家約瑟夫·普利策的遺囑于1917年設立,由哥倫比亞大學負責管理,年獎21個項目。詩歌是文學獎之一(其余為小說、戲劇、歷史、傳紀或自傳、非虛構)。
弗蘭克·畢達爾(Frank Bidart, 1939-)的詩集《形而上學的狗》(2013)獲得2014年國家圖書批評界獎。它總結了詩人對人生的種種關注,詩中人是一個年老而卓有成就的詩人,他 一直著迷于探討人類的哲學思維和動物性軀體之間很難協(xié)調(diào)的關系。如標題詩《形而上學的狗》:
比萊鋒這狗仿照我們
不是用仰臥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