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爾達
瓦爾達對中央美院美術館里嚴肅的雕塑所作的“改造”
1928年生于比利時,二戰(zhàn)時避居法國,以攝影出道。1954年拍攝處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因其先鋒形式與拍攝方法啟發(fā)后來者,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之母”。包括紀錄片與短片在內(nèi),瓦爾達創(chuàng)作過數(shù)十部電影作品,其中《天涯淪落女》獲1985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2003年,瓦爾達開始涉足裝置藝術。
84歲的阿涅斯·瓦爾達至今不改天真淘氣的性情。在舉辦她中國首展之前,這位頂著標志性的雙色甜甜圈似的蘑菇頭的法國老太太,看到中央美院美術館的館內(nèi)陳設,直接問館長:“我可以在這個馬的嘴里放一根骨頭嗎?”
3月10日至4月18日,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的“阿涅斯·瓦爾達的海灘在中國——1957-2012藝術創(chuàng)作全回顧展”中,觀眾們能看到的不僅是這位法國“新浪潮之母”包括攝影、錄像、裝置、電影在內(nèi)的50多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可以自馬嘴里的一根肉骨頭、西洋古典雕塑上的一頂虎頭帽或者龍頭套,發(fā)現(xiàn)她具體細微的慧黠之處。
“我看到這些就想娛樂一下,開個玩笑,讓觀眾會心一笑。這個會心一笑給予藝術作品更多意義:展品是能讓觀眾開心的,而不是作品站在高高的位置,讓觀眾從低往高看。”瓦爾達說。
“新浪潮之母”是誰?
通常認為法國新浪潮電影誕生于1958年。而早在4年之前的1954年,瓦爾達就以區(qū)區(qū)1000萬法郎完成了《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其成本遠低于當時法國影片通常的7000萬法郎的預算。該片幾乎具備了新浪潮電影的大部分特征——非職業(yè)的制片方式、義務參與的演員與工作人員等,這些都啟發(fā)了日后“新浪潮”的幾位主將。瓦爾達因此有了“新浪潮之母”之譽。
1962年,瓦爾達嫁給法國導演雅克·德米,因居住在塞納河左,也被歸為法國電影的“左岸派”。“左岸派”中還有《短角情事》的剪輯、《廣島之戀》的導演阿倫·雷奈及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等。
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邀請沒有做過裝置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瓦爾達的裝置藝術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它們延續(xù)瓦爾達在電影中對人生、人性的思考與感受,并多次入選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等國際大展。
展示與學術討論并行
走上中央美院美術館二樓,循海浪聲而去,見到的是瓦爾達的作品《海灘》。該裝置分三部分:上方是海的照片,其下是海浪沖刷的影像,地面上是特地運到展廳的真實的沙子。“這里不僅匯集了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元素,空氣、水、土,而且以照片、影像、實物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合在了一起。”瓦爾達介紹。
不過瓦爾達并不滿足于以單一的形式表達。2008年的電影《阿涅斯的海灘》,通過海灘完成了瓦爾達的自傳。該片取景比利時、美國、法國等各地的海灘,再現(xiàn)了她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片段,并大量穿插了她創(chuàng)作的電影的片段、攝影作品以及裝置作品等。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都將出現(xiàn)在這次回顧展上,此次展覽將從3月持續(xù)到5月,橫跨北京、上海(4月17日至19日)、武漢三地,展示她在攝影、錄像、裝置、電影上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