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抽象水墨、實驗水墨、新水墨,還是其他的××水墨,“如何水墨”其實并非問題的核心,而如何在百年來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語境中,以水墨為載體提出與西方藝術經驗相互呼應補足的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藝術方法論”?如何讓水墨創(chuàng)作從族群歷史、本土問題的糾結中跳脫出來,轉化為一種與藝術家“個體氣質”明確相關的藝術表達?如何通過具有當代性的水墨創(chuàng)作來彰顯藝術家在思維方式層面的自我錘煉、歷史反思和當下關照?如何使水墨創(chuàng)作的主題、理念、技巧、方式、面貌等各個方面都能充分呈現藝術家在“文化思考力”和“藝術創(chuàng)作力”方面的獨特氣質?只有深入而系統地解決上述的一系列問題,才有可能使中國人心中的“水墨魔咒”不攻自破,也才真正能夠從當代藝術的角度來思考水墨,而不僅僅是從水墨藝術的角度來介入當代。
誠然,水墨就像油畫、版畫等其他藝術形態(tài)一樣,包含著豐富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創(chuàng)作意圖,并不能單從“當代與否”的角度橫刀切斷。但是,或許我們可以借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暗示某種思考的線索——有人說,林林總總的藝術形態(tài)或可分作3種簡單的類比:其一,藝術是零食,好吃,但是沒有營養(yǎng),口感的快慰之后,只留下對身體的損傷;其二,藝術是糧食,并無特別誘人的味道,但人必須每天都吃,口感也許有些無奇,卻保養(yǎng)身體;其三,藝術是良藥,入口苦澀難咽,卻能治病療傷。倘若在中國當代藝術近30年的熏習當中,我們確實感染了一種尋醫(yī)問藥的強迫癥,那么當藝術家們開出“新水墨”這一劑藥方時,我們就不得不審慎地追問——“新水墨”真的是一劑良藥嗎?(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