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轉折時期為60年代,張大千的畫風再次變化,形成從潑墨到潑彩的典型性風格。根據(jù)雅昌市場監(jiān)測中心的數(shù)據(jù),在張大千各類繪畫題材中,潑彩山水占據(jù)了大千市場份額的近五分之一。成交價第二位的《愛痕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張大千的市場基礎再認識
收藏界有一句話稱“收藏張大千永遠不晚”,今年春拍似乎佐證了這句老話。然而,對大部分藏家來說,張大千的精品價位已然高不可及,但如何理解這句話,蘊藏著對市場規(guī)律的認識,有助于我們尋找市場的潛力股。筆者認為,張大千市場基礎之所以穩(wěn)固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張大千市場的形成和培育很早,張大千自青年時代就是以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不僅在傳統(tǒng)的藏家體系根基深厚,也很早就進入現(xiàn)代體系的藝術品市場。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初,張大千的作品已經在海外拍賣會上頻頻亮相,例如1989年他的《松壑飛泉圖》在蘇富比拍賣中以287萬港元成交。從1993年春拍到2003年春拍的10年間,海內外十大拍賣行共上拍了張大千的近兩千件作品,成交率為63.8%。2002年,張大千的《潑彩朱荷屏風》在蘇富比秋拍以2022萬港元成交,打破了當時近代中國書畫的成交紀錄。隨后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增長,張大千作品價格一直處于平穩(wěn)上升的通道,并在2009年秋拍隨大市快速拉升,2011年春季達到頂峰,成交率高達90%。
其次,張大千的市場基礎比較廣泛,藏家遍及海內外。實際上,張大千是一位國際性的藝術家,這不僅由于收藏家的分布,從他的藝術經歷和藝術風格來講亦是如此。張大千在50歲之前游歷國內名山,50歲之后則主要在海外度過,定居巴西圣保羅等地。他走向潑彩山水的風格之變,一方面主要是從唐代王洽、宋代米芾、梁楷的潑墨法發(fā)展出來,另一方面,他借鑒在海外生活和遍覽世界各地不同地區(qū)山水的經驗,在傳統(tǒng)山水畫之外借鑒西方現(xiàn)代抽象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香港蘇富比的張超群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起,張大千在藝壇上處于比較超前的狀態(tài),他的潑墨、潑彩起到與西方對話的作用,尤其他純抽象的表現(xiàn)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過時。據(jù)此,可以一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與當代水墨發(fā)展的源流關系。”這或許是張大千作品在拍場上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張大千能夠融匯古今中西,將傳統(tǒng)精髓轉化為海內外藏家都能欣賞的藝術作品,所以才使得張大千作品的收藏群體具有多面性。如馬學東所指出的:“張大千的作品形成了穩(wěn)定的收藏人群,而且非常國際化,美國、歐洲、東南亞都有,穩(wěn)定忠實的收藏群體是保障其作品在市場高峰時期創(chuàng)下新高、在調整時期也具有抗跌性的關鍵因素。”(收藏投資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