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演變
中國何時開始制作、使用扇子,許多學者認為起源于堯舜時代。但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zhàn)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zhí)長柄扇;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篾絲編木制長柄扇。這類長柄扇最初用于遮陽,扇風和驅蚊蠅,也象征著主人的權威,后來又成為儀仗的一部分。
具有實用功能的羽扇出現(xiàn)于周朝,魏晉南北朝時“(上鹿下主)尾扇”、“比翼扇”相繼出現(xiàn)。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發(fā)展,絹宮扇開始流行。絹宮扇又稱團扇,泛指由絹、紈一類絲織品制成的圓形或“方不應矩、圓不應規(guī)”的各種形狀的扇子,所以又叫絹扇、紈扇。由較長的柄和扇面兩部分組成,不可攏合,并有別于用蒲、竹、羽等材料制作的圓形扇子。團扇在我國古代非常流行、經久不衰。
中國古代的扇子,先后用羽毛、竹篾、絹、絲等制作扇面,隨著造紙業(yè)的發(fā)展,又用紙糊制扇面,并不斷演變創(chuàng)新,展示著時代特征和文化內涵。紙糊扇面,運用最廣泛的是紙折扇。折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在我國的出現(xiàn)比較遲。對折扇的起源,學術界爭論不休。但不管如何,我國自宋代起已大量制作折扇。由于折扇使用方便而深受人們喜愛,而且花式品種層出不窮,成為中國扇子的主流。
扇子收藏主要是扇面書畫
中國扇子種類繁多,但真正被收藏家鐘愛的卻只有團扇和折扇。團扇的收藏不以成扇的形式出現(xiàn),因扇柄、扇框多已不存。而扇面經各種形式的裝裱后得以傳世。所以團扇的收藏實際上是團扇書畫的收藏。而折扇既有各種形式裝裱后的扇面書畫,更有大量不同形制的成扇傳世。折扇自問世以來便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書畫折扇在宋代開始流行,在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折扇書畫因扇面上寬下窄,小中見大咫尺千里反映豐富的大千世界,殊難布局,折痕凹凸揮灑不易,行氣構圖均需匠心,以至許多書畫家不愿在扇面上創(chuàng)作。目前年代久遠的扇面書畫,已可望不可即。宋元的團扇、明代的折扇,無論書畫家名頭大小都是非常珍貴的;清代的折扇只要品相完好,書畫精到,可不計名頭入藏。由于書畫扇面需具有一定的功力,所以收藏現(xiàn)代扇面書畫,除注意名頭的大小,要特別注意作品的藝術水準。小名頭畫家的作品,只要書畫精到,也可入藏。
折扇書畫,除了書畫鑒賞,扇面、扇股本身也是鑒賞的對象。扇面的形狀尺寸決定了書畫空間的形式,而制作的材料、加工的方式又影響了筆墨的表現(xiàn),廠家的生產工藝又使扇面表現(xiàn)出濃郁的年代氣息和時尚印記,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書畫鑒定的佐證。
扇面的紙料以細膩棉韌的宣紙為面,牢固軟熟的皮紙為襯,光滑細薄的連史紙為芯。除素面外,有的經過染色,加工等工序,制成各式各樣的扇面。其中金箋扇面最具特色,有灑金、泥金、渾金、屑金、雨金、片金等等。金箋扇面以其富麗典雅而備受書畫家和收藏家的喜愛。目前新制的泥金扇面,每張數百元,長期供不應求。
扇骨、扇套,也可收藏
折扇扇股(又叫扇骨)的內涵非常豐富,其檔數、形制、材料、裝飾、雕刻變化多端,形成不同的品種。扇骨的雕刻歷史悠久,從明代到現(xiàn)代名家輩出,已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見的也有象牙、獸骨、牛角等。竹制的扇骨除常見的玉竹、白竹,還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品種。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黃楊、桃絲、雞翅、楠木等。扇骨的收藏,一看雕工,如雕工精細,又出自名家之手,當為珍品。二看材料,最貴重的當屬象牙、紫檀,黃楊、桃絲、雞翅木、佛肚竹等也是一流材料。三看規(guī)格,扇股以大為貴,大股較窄的扇骨價格要低于大股較寬的“闊板”。四看款式,罕見的花式、雙面貼,鑲嵌式的扇骨價值要高于樸素無華的扇骨。五看年代,舊骨高于新骨,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六看品相,無傷、無裂、無磨損、無經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價值要高于同類品相差者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