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最后六年,在這里開堂講學、閉關(guān)靜修;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南先生親定的。這處位于太湖之濱的大學堂,將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保護,南先生的 30萬冊藏書,也有可能逐步登記造冊,為世人所用。這是日前召開的“太湖七都·浦江源文化旅游節(jié)”上傳出的消息。
相關(guān)鏈接
追憶南懷瑾先生
查旭東說,自己與南先生有過一些交往,南先生是個慈祥的老人,是一個風度翩翩的長者;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非常健談的人。南先生對自己的為人處事都有很多教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做入世的事情。之所以說是出世,因為先生做事不求回報,所以,態(tài)度是超然的;而他親建學堂講學、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辦實驗學校,就是入世,給世間做個榜樣,希望通過這個點,把理念推廣到全社會。先生還親自給學生開書單,告訴他們要去讀哪些書。
今年6月份,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第一屆畢業(yè)生畢業(yè),南先生與30位學生面對面對談。語重心長地說,教育教育首先是立人,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的問題。
而且,他在弘揚國學的同時,對西方文化采取的也是融合的態(tài)度,實驗學校的小學生們要研讀中西經(jīng)典,以做到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所以,先生雖然辭世,但是留下的是讓世人受益匪淺的精神和理念。
大學堂:氣氛莊嚴肅穆
南懷瑾先生今年中秋前夕辭世于太湖大學堂。這座南先生在晚年親手創(chuàng)建的學堂,引發(fā)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南懷瑾先生,1918年生,浙江樂清人,一生旅居、寓居多地,2000年,確定在太湖之濱建立太湖大學堂,南懷瑾先生親自選址;2006年,太湖大學堂正式建成;2008年,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創(chuàng)辦,南先生“人格教育、文化重建”的理念正式付諸于基礎教育。
南懷瑾先生的太湖大學堂位于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zhèn)廟港。日前,記者一行有幸獲準進入太湖大學堂內(nèi)部參觀。大學堂整體都是灰瓦白墻,遵循江南一帶的建筑風格,不過,建筑體量都很大,樓與樓之間以曲折的回廊連接。大學堂的氣氛整體莊嚴肅穆,記者一行下午時分在校內(nèi)行走時,幾乎看不到人,倒是看到了在廊檐下自由走動的母雞。在教學樓的門外,幾個彩色的風車迎風轉(zhuǎn)動。因為吳江國際實驗學校的200名學生還在正常上課,所以我們不能隨意走動,免得干擾了正常教學。經(jīng)會客廳、穿廊檐到餐廳,我們便離開了。對于南先生曾經(jīng)生活起居的一號樓,我們只能隔著玻璃遠遠注目。
廟港:南先生最后居住的地方
很多人在不同場合,都曾問起南先生為什么選擇在廟港小鎮(zhèn)建堂講學,南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反而戲說“太湖之邊的廟港,簡稱就是太廟,在這里開堂講學,不是正好嘛”。據(jù)說,1998年11月,先生第一次來到這里,站在太湖邊上,看到這里遠山近水、氣勢開闊,湖邊一條大堤綠草成蔭,先生說,“將來到這里來讀書修行,一定很好。 ”
2000年,南先生親自到太湖邊上選址,準備建立大學堂,實現(xiàn)自己“濃縮東西精華,傳播國學文化”的心愿。大學堂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先生一手親定,2006年太湖大學堂正式落成,占地282畝,低調(diào)莊嚴。 2006年7月1日到7日,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開講,內(nèi)容是禪修與生命科學。
七都鎮(zhèn)黨委書記查旭東說,南老師83歲決定蓋學堂講學,說明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2006年以后南老師定居于此,6年來公開授課50余次,受教者無數(shù)。同時,南先生堅持修行,每天晚上都有一到兩小時的授課時間,范圍是周圍的一些學生,就此,七都成為薪火相傳之地。
臨終:南先生最后的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