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沒有落款,我們怕落壞了毀了畫,你回去自己落,再找個會寫字的,最后裱一裱,絕對能上拍賣行。那個常州的客人都不還價的,從我們這里拿貨送到北京的拍賣行,一副賣個3萬元都不止。”陳霞說。
而在另一家店,店主老馮(化名)和他的妻子熱情得多,但店里的畫仿得卻相對粗糙,價格也便宜,一兩百元就能買到。“高仿最近少了,風險太大,我們這幅畫你拿到小拍(注:拍賣行的拍賣會分大拍和小拍,大拍多為精品、珍品,小拍的拍品質量則相對普通)拍個一兩千穩(wěn)得不得了。那些當真品賣的高仿價錢也高,一兩千才拿得下。”老馮說。
老馮這里的畫在“鬼市”就能看到,這里200元一幅,在鬼市開價五六百元,而送到拍賣行和畫廊則能標價上千元。在堆砌的卷軸上,記者看到一張某拍賣行送來的訂單,老馮說,和這家拍賣行有合作關系,拍出去一幅給500元,沒拍出去就退回來,而拍賣行的起拍價最起碼在3000元。“今年來了兩批單子,賣得還可以,還送了我們兩箱酒呢。”老馮熱情地說。
不過,拍賣行還是小頭,老馮更大的客戶是經營飯店或藝術品展會的商人,因為有平臺展出這些畫。“拍賣行成交量不大,但價格高,上次劉大偉(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這里都是指仿品)的仿得比較好,我們這里500元拿走,拍了2萬元。”老馮說。
而有些客戶會提要求,比如告訴老馮畫要在拍賣行3000元起拍,老馮就會按這個標準畫。在這條街上,幾乎所有開店的都會畫畫,只是水平高低有別。如果老馮自己畫不出來,就找更專業(yè)的人幫忙畫。
“我們也就是跑跑量,像這幅180元的,我們找人畫、紙、裝裱……各種成本加起來也要100多元,每幅畫也就賺20元,主要靠走量比較多。”老馮的妻子說。
快要邁出店門時,記者看到收銀桌上擺著兩本拍賣行的圖錄,便隨手拿來翻閱。老馮上來搭話說:“圖錄上80%都是假的,他自己也不說這是真是假,你如果覺得是真的就買,自己負責。”老馮隨手指著一副標價6萬到8萬元的唐云作品,“有的一看就知道是我們這里出去的,買下來后在家放幾年再拿出來,人家就以為是真的了,真假越來越模糊。而且我們這里出去的畫,在這家拍賣行拍出去了,在另一家就能以更高的價格起拍,連證書都有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所以拍賣行拍來拍去就那幾幅畫。”老馮說。
當記者提出能不能把這本圖錄送給自己的時候,老馮馬上說:“這個不行的,我們還要自己對著畫。”
原來,在這個市場,圖錄和畫冊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有些畫家的畫冊在市面上已很難找到。在陳霞的店里,陳霞也對一些畫家表現(xiàn)出了興趣:“你以后有他們的畫冊就拿過來,我絕對給你優(yōu)惠。”
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等名家的仿品已是“大路貨”,這條街上家家戶戶都有賣,但像何家英等畫家的畫就很難看到,并且被老板當作珍品,一般不放在店外展示。因為這些畫出得少,市場好,現(xiàn)在仿冒的少,更有市場。
“你看何家英的畫別家就沒有,這些我們是不會批量的。之前有人讓我們仿一些畫,畫完書就收回去了,不敢讓書留在市場上。”陳霞說。
隱形的產業(yè)鏈
事實上,這條產業(yè)鏈存在于中國很多鄉(xiāng)村小鎮(zhèn)。平凡的村莊,卻內藏玄機。并且這條產業(yè)鏈至少在十年前就具有規(guī)模了。
一名業(yè)內人士向記者講述了他十年前的所見:那是河南洛陽邊緣的一個村莊,對外封閉,他是以某種特殊方式才得以進入。村莊里污水橫流,家家戶戶都在制作漢陶俑,做得惟妙惟肖,從挖泥、搗泥、塑像、上色到燒造,完全一條龍。“你要什么就能給你什么,仿得非常好,我當時100元買了一尊陶俑,現(xiàn)在看都覺得非常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