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7月24日電 題:東方學者這樣解讀“金字塔之巔”的神秘文化
——專訪“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
中新社記者 王笈
由上海博物館、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19日起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面向公眾開放,通過一部通史“法老的國度”、兩大專題“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
古埃及人為何崇拜“貓神”?東方學者如何解讀“金字塔之巔”的神秘文化?近日,“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視頻:【東西問】顏海英:東方學者如何解讀“金字塔之巔”的神秘文化?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首次系統(tǒng)公布了埃及考古隊在薩卡拉地區(qū)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薩卡拉為何被稱為“永恒之地”?它在古埃及文明進程中有何文化意義?
顏海英:薩卡拉(Saqqara)位于開羅附近,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Memphis)最重要的墓區(qū)。作為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國王埋葬地”,這里有埃及歷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喬賽爾梯形金字塔,第三王朝至第十三王朝的15座金字塔,以及眾多不同時期的貴族墓地,可以說是古埃及的“耶路撒冷”。
薩卡拉也是古埃及人文化記憶的“圣地”,不同時代的古埃及人在此造墓,熱衷于追溯傳統(tǒng)文化。尤其在外族統(tǒng)治時期,古埃及人懷著一種固守傳統(tǒng)、不甘心放棄本族文化的心態(tài),將此墓區(qū)作為神圣動物的崇拜中心。這種“信仰生活”在當時甚至發(fā)展出一條“產(chǎn)業(yè)鏈”,祭司占卜、主持儀式,信徒購買還愿物,墓區(qū)里非常熱鬧。
2018年以來,埃及考古隊在薩卡拉不斷有重大發(fā)現(xiàn),如埃及最大的動物木乃伊墓地、薩卡拉地區(qū)目前所見唯一的貓神廟遺址、數(shù)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個彩繪木棺等。2020年,薩卡拉的發(fā)現(xiàn)被列為該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近日,“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現(xiàn)場。張亨偉 攝中新社記者:薩卡拉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貓神廟遺址備受關(guān)注。貓何以成為古埃及崇拜的神圣動物?古埃及崇拜文化中的“貓神”有何特點?
顏海英:神圣動物崇拜在古埃及風靡一時,他們崇拜的不是動物本身,而是動物所代表的自然力量,例如牛象征力量和豐產(chǎn)、狒狒象征智慧。“貓神”是在狒狒、狗等神圣動物流行之后,才慢慢進入“眾神殿”的。
薩卡拉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貓神廟遺址,是埃及境內(nèi)存世不多的貓神廟遺址之一。由于貓神廟的建材用泥磚較多,只有部分圍墻保留了下來,不如石頭堆砌的太陽神廟、阿蒙神廟那般保存較好,這也說明了貓神不是“國神”,而是一種民間信仰。
貓神巴斯泰特(Bastet)被尊崇為與歡樂、生育、保護家庭和孩童有關(guān)的女神。有時以貓頭人身的形象示人,像女子一樣手提小挎包,戴著珠鏈、護符;有時直接以貓的形象示人,姿態(tài)優(yōu)雅,神情與寵物貓不同,看起來十分高貴。貓神的信徒大部分為女性,貓的各種特點更符合她們的審美。
近日,觀眾參觀“薩卡拉的秘密”展廳的貓女神巴斯泰特銅像。張亨偉 攝中新社記者:本次展覽還聚焦“圖坦卡蒙的時代”,這位“少年法老”是古埃及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9歲繼位,在位約十年就驟然離世。世人如何看待圖坦卡蒙的“功績”?今之學者對他的評價為何是“他死了,他還活著”?
顏海英: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帝王谷發(fā)現(xiàn)的圖坦卡蒙陵墓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隨葬品數(shù)量之多、奢華程度之高,讓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圖坦卡蒙的金面具、黃金首飾上。事實上,這位“少年法老”的時代也是充滿故事、值得研究的。
圖坦卡蒙之父埃赫納吞發(fā)起了埃及歷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獨尊太陽神阿吞,不允許崇拜其他的神,廢除繁瑣的神廟儀式。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這種改革,在埃赫納吞去世后,他的新宗教也隨之終結(jié)。
因此,年幼的圖坦卡蒙剛繼位就面臨轉(zhuǎn)型,率領(lǐng)眾人走上回歸傳統(tǒng)之路。他有一種矛盾而復雜的心態(tài),他與父親的感情很深,卻必須結(jié)束父親的時代、完成傳統(tǒng)信仰的全面回歸。他又是一個很果敢的人,將都城遷回孟菲斯,把王室成員的墓落址于帝王谷,還立下“復興石碑”,表明回歸傳統(tǒng)的決心。
短短十年間,一個少年能有這么多作為,讓當時的埃及社會重新穩(wěn)定下來,這很難得、很不簡單。過去人們評論圖坦卡蒙時總說“他活著,他死了”,現(xiàn)在我們認為應該是“他死了,他還活著”。
觀眾參觀“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廳的圖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張亨偉 攝中新社記者:長期以來,西方學者熱衷于研究和解讀古埃及文明,而本次展覽呈現(xiàn)的是東方學者視野下的古埃及文明。東西方學者的側(cè)重點、研究成果有何不同?古埃及文明的“東方解讀”為何重要?
顏海英:埃及學是西方人創(chuàng)建的學科,它的主流研究者都來自英、法、德、美等歐美國家,幾乎“壟斷”了這個學科的話語權(quán)。埃及本土的埃及學研究也比較滯后。中國對埃及學的研究起步很晚,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埃及文物可供研究,這些文物大多藏于歐美各大博物館。近幾年,隨著埃及旅游持續(xù)升溫,中國民眾開始更多地了解埃及。
從研究路徑來看,歐美國家是先有埃及文物,對埃及建構(gòu)出印象,然后再去研究。在埃及學誕生前,歐美就有許多探險家把埃及文物帶回本國,并有了大眾化的過程。例如19世紀的一些設計師將提煉出來的埃及元素用于建筑設計、室內(nèi)裝飾,成為一種流行范式。而當真正的埃及學研究開始時,歐美學者已經(jīng)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在考古時就會選擇他們普遍感興趣的內(nèi)容,比如斯芬克斯、方尖碑、金字塔等。
中國學者是在埃及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科普,因此我們的責任很重,要把已經(jīng)建構(gòu)起的埃及形象所造成的一些誤讀、刻板印象更正過來。中國與埃及同為文明古國,同類文明之間存在著一種吸引力。不同于西方學者,中國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是“欣賞”勝過“獵奇”。兩大古文明之間的比較研究,能夠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在“他者”中看到真實的“自我”。
中國埃及學對埃及文字的關(guān)注,顯示出強烈的中國特色。幾乎所有在晚清時期到訪歐洲的中國人都驚訝于埃及象形文字,并對埃及文明的古老贊嘆不已。這種反應是基于他們對象形文字與漢字的比較,將古埃及與中國古老的夏、商、周王朝等聯(lián)系在一起。20世紀80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林志純曾指出,研究埃及文字,進而研究埃及文化和歷史,將有助于中國人調(diào)查自己的過去。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作為中國官方博物館與埃及政府間的首次合作,也有特別的意義:一是對古埃及的解讀應有不同視角,有助于對埃及學的科學研究;二是把埃及學者、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介紹給世人;三是拉開中埃兩國之間更廣泛合作的序幕,如中國考古隊赴埃及參與發(fā)掘工作、攜手開展考古研究等。(完)
受訪者簡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顏海英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涤裾?攝顏海英,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埃及學研究,“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主要著作有《中國收藏的古埃及文物》《金字塔的國度》,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