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高的家里,記者還看到,為了保障澆灌,他還買了發(fā)電機和潛水泵。
河南省南陽市高營莊種糧大戶高尚遠:夠不著使電就是用的這個,燒油的汽油泵。這是使電的潛水泵。
老高說,80多畝地,一年能賺上個4萬元左右,所以他自費買了這些水管、電線和各種泵才顯得劃算。而一般的農戶,如果只有兩三畝地的話,配備這些電線、水管、和潛水泵,就相當于要花掉兩年的收成,因此,很多家庭就不愿配備。
記者:相當于6畝地,一年的收入?
河南省南陽市高營莊種糧大戶高尚遠:對。
而在南陽市宛城區(qū)紅泥灣鎮(zhèn)新泉村,記者了解到,國家在當地投入了巨額專項資金建設機井房保證耕地灌溉,那么那里的情況如何呢?
記者:這個機井房的房頂都已經長上了草,從草長的高度以及機井房的新舊程度上來看的話,這個機井房應該是至少修建三四年了。但是像這樣的一個機井房把電已經引過來了,這個電線和機井房之間并沒有把線接下來。那是否意味著,這個機井房在長達三四年的時間里都一直沒有使用呢?
進入機井房后,記者發(fā)現(xiàn)這個空蕩蕩的房間里只有一個井口,沒有抽水用的水泵,那么,這個機井是否有水呢?
而在另外一處機井房,記者也看到,這里也是同樣一個孤零零的機井,潛水泵等必要的設施根本就看不到。
記者:這個機井房也是沒有電機,我們扔一個泥塊進去看有沒有水。里面還是有水的。
在離開這個機井房的時候,記者注意到,通向機井房的電線桿上已經赫然有一個巨大的鳥窩,搭建鳥窩的樹枝已經覆蓋了通往機井房的幾根電線,一旦下雨,很有可能會引起電線短路,而這似乎也從另外一個方面驗證了通向農田的電網長期沒有通電。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機井房建了多少年了?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有三四年了。
記者:能用嗎?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能用。
記者:平常有電嗎?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沒有。
記者:平常不通電,怎么用呢?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從莊上架過來的電。
記者:從家里買上好幾捆線,從家里一直拉到地里面?以前剛修好的時候有電機嗎?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沒有。
記者:修好的時候就沒有電機?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對,各使各的電機。那哪一家都得買個電機,不買你怎么使。
記者:那線得搭高壓線?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從家里搭過來誰都得買幾百米的線。
記者:這樣可不合理。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澆一回難死了,可沒人管。
老鄉(xiāng)們說,這些機井房從建成開始,通向農田的電網,變壓器的電源就沒有接上過。很多農戶如果不自己買電線、水泵,莊稼仍然只能靠天吃飯。
記者:要是一家一戶買這個電線、電機得多少錢?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電線少了也得1000多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那你家的呢?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光水泵1000多元,帶電線就得2000多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都得2000多元。那你不是成本高了?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那有什么辦法。
采訪中,老鄉(xiāng)們對這些曬了幾年太陽的電線桿有很大意見。
河南省南陽市新泉村村民:弄些桿子,不知道干啥的,在俺地里栽栽,也不吭氣,犁地也犁不成。這是叫老百姓犁地作難,可是它沒方便群眾,不知道方便誰了。
記者觀察了一下,這些耕地距離村莊都有好幾百米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當地農民要澆地的話,至少也要買上好幾百米的電線才能給麥子澆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