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時間9日,位于澳大利亞珀斯的搜尋MH370航班聯(lián)合協(xié)調(diào)中心確認,已在南印度洋搜尋海域北區(qū)探測到4次與失聯(lián)客機黑匣子特征相符的脈沖信號。
然而,據(jù)信由美軍提供、能在水下利用聲吶、攝像機探測的“藍鰭金槍魚”自主式水下航行器依然“按兵不動”,引發(fā)不少疑問。
為何不立即入海探測
既然聲波定位儀探測到信號,為何不立即放“藍鰭金槍魚”入海探測?
前美國運輸部督察長瑪麗·夏沃解釋說,探測到脈沖信號的位置不等同于信號源所在位置。在同一平面上,信號源可能位于探測點方圓約8000米內(nèi)的任何一點,更何況這一信號從至少4000米的深海發(fā)出。因此,探測到脈沖信號不意味著就定位了黑匣子。
能否與聲波定位儀同搜
能否讓“藍鰭金槍魚”和聲波定位儀同時搜尋?
美軍提供的拖曳聲波定位儀和“藍鰭金槍魚”均部署在“海洋之盾”號上。在同一片水域中,兩個利用聲波探測的儀器會相互干擾,因而不能同時使用。
實際上,聲波定位儀與信號源一個在水面,一個在深海,這數(shù)千米距離中的任何環(huán)境變化都可能導致信號丟失。即便一條魚游過,也可能給信號探測帶來干擾。
因此,為避免海水涌動對信號探測造成影響,澳方已開始限制與“海洋之盾”號在同一片水域內(nèi)搜尋的艦船與飛機數(shù)量。
為何不代替聲波定位儀
既然不能同時使用,為何不用“藍鰭金槍魚”代替聲波定位儀搜尋?
印度尼西亞獨立航空分析師格里·蘇亞特曼解釋說,“藍鰭金槍魚”的搜尋原理是依靠聲吶設備在海底掃描,但一整天只能搜尋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區(qū)域,搜尋一平方公里可能需要一個月。而根據(jù)澳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盡管搜尋海域面積最近幾天顯著縮小,9日搜尋面積仍有大約7.5萬平方公里。
聯(lián)合協(xié)調(diào)中心負責人安格斯·休斯敦指出,同一時間內(nèi),聲波定位儀的搜尋面積相當于“藍鰭金槍魚”的6倍,“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下潛,展開目視搜尋,那要花很多很多天,因為掃描海底是件非常緩慢、非常艱苦的工作。”
“ 海洋之盾 號劃定的(信號)區(qū)域越精確,水下航行器之后的搜尋越容易。”休斯敦說。
到底何時才能下水
聲波定位儀還能用多久?換言之,“藍鰭金槍魚”何時能下水?
澳方暫時沒有給出“藍鰭金槍魚”的下水時間,稱待黑匣子徹底停止發(fā)射信號后,才會動用“藍鰭金槍魚”。
實際上,黑匣子信號發(fā)射器的電量7日已達到設計壽命,理論上至多再維持15天。休斯敦承認,與5日探測到的兩次信號相比,8日探測到的信號“更微弱”,一種可能是因為探測點離信號源更遠,另一種可能是電量正在枯竭。
究竟有多大能耐
“藍鰭金槍魚”究竟有多大能耐?
“藍鰭金槍魚”的全稱是“藍鰭金槍魚—21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長493厘米,最大下潛深度4500米。這意味著,信號源所在位置可能接近這款航行器的極限。
休斯敦確認,“藍鰭金槍魚”能夠利用旁側(cè)聲吶和攝像機下潛搜尋,但一次只能裝配一種設備。通常情況下,它首先使用聲吶探測,發(fā)現(xiàn)可疑目標后回升至水面,改裝上攝像機后再次下潛,為搜尋人員提供水下畫。(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