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講,早晨起床時總是要在兩個“時鐘”之間掙扎、煎熬一番。一個是吵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可以當催眠曲聽的鬧鐘,另外一個,則是聽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到的“生物鐘”。
相信不少人看過機械鐘表內(nèi)部復雜的計時系統(tǒng)——數(shù)不清的細小零件精確地重復運動產(chǎn)生動力,秒針推動分針,分針再推動時針,一級一級向前,周而復始。相比之下,生物鐘更為復雜。它由一系列基因和轉錄因子去調(diào)控、平衡一系列的生理系統(tǒng)的節(jié)奏。
像日常我們見到的時鐘一樣,這個充滿魔力的生物鐘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一期探尋“生物鐘的奧秘”的紀錄片里,來自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的邁克爾·黑斯廷斯展示了它跳動的圖像。它看起來還沒有米粒大,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開開合合,就像跳動的心臟。
牛津大學神經(jīng)科學教授拉塞爾·福斯特將這種律動比喻成“交響樂團的指揮所發(fā)出的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樂團的組成人員,也就是身體的不同機能,獲取自己的信號,然后共同演奏出和諧的音符。
這也是為什么人類的許多本能,比如睡覺、吃喝,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生物鐘的支配。進一步來說,這個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還可以解釋:為什么上午8點左右心臟病容易發(fā)作,為什么午后2點高速公路車禍比較多?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時鐘,只是節(jié)奏不盡相同。科學家說,生物鐘的平均周期為24小時1刻鐘。但有些人的比較快,22個小時就走完;也有些人恰恰相反,生物鐘慢得往往滯后于晝夜周期,也就變成了“夜貓子”。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生物鐘也在不斷變化。人們一開始是早睡型,到了10歲以后的青少年時期,睡眠會越來越遲后,20歲出頭,睡覺時間會略微地早一點,最后到了55歲,我們睡覺的時間會回到10歲時的樣子。
一般來說,早晨起床后的幾個小時屬于危險時段,甚至攸關生死。“血壓升高的最大值是在醒來后3小時內(nèi),所以通常是在上午七八點到11點鐘之間,”體育科學家格雷格·阿特金森說,“血壓升高會阻斷血液流向心臟,那可是場災難。”
再加上這段時間里變得粘稠的血液,以及缺乏彈性的血管,“很容易讓你的心臟處于危境”。統(tǒng)計表明,此時心臟病發(fā)作是其它時段的3倍還多。那怎么辦?最好是保持平靜。
當時針指向12點,那說明你已經(jīng)度過了一天中最危險的階段。中午瞌睡蟲來襲,也是生物鐘使然。如果這個時間段開車,那可要慎重再慎重。
下午對田徑運動員及賽車運動員來講,可是個黃金時間。“幾乎每一項田徑或賽車的世界紀錄,都是在下午或晚上打破的。”阿特金森博士說。他的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下午及晚間運動員的體溫會自然升高,這起到了賽前熱身的作用。生物鐘會對真正的頂級運動員帶來差異,這種差異決定著是否與獎牌有緣。
生物鐘的精準,與血液中的一種叫做過氧化還原酶的蛋白質有關。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種蛋白質的活動是遵循著24小時制進行的,“它向我們昭示人體生物鐘是一項古老的機能,在10億年的進化史中,這項機能一直伴隨著我們”。
實際上,生物鐘也一直伴隨著其它動物、植物,甚至微小的細菌、單細胞生物體也知道時間。并且,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控制時鐘,也不獨存于大腦里。它幾乎存在于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心、肺、肝、腎,無處不在,就像有一把時鐘在里面滴答走動。
它規(guī)律的走動,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科學的作息時間表。這部紀錄片提醒人們,早晨起來應避免運動,可以把運動留在晚飯后;中午吃完飯可以打個盹,特別是開車前;應該鼓勵孩子們睡個懶覺的;還有三餐,早餐吃得像個國王,午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