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日本的航程依舊險象環(huán)生,RB-47的機尾冒著火苗,駕駛艙內警報聲此起彼伏。麥迪遜招呼副手杜博伊拿出飛行手冊,并翻到“應急處理指南”章節(jié)進行朗讀,以便自己控制損害擴大。當杜博伊問需要讀哪一頁時,焦急萬分的麥迪遜近乎咆哮地吼道:“哪頁都行!”
飛抵基地上空,麥迪遜詢問機組乘員,降落可能很困難,有沒有人愿意先跳傘?得到“沒有”的回答后,他命令杜博伊放出減速傘,自己則在保持機翼水平的同時穩(wěn)住剎車桿,使飛機不至偏離跑道。受傷的RB-47歪歪斜斜地“砸”向地面,由于操縱不靈,飛機一度從跑道上反彈到約20米高處,差點與前來救援的直升機相撞。漫長的滑行過后,滿頭大汗的麥迪遜總算把冒著煙的偵察機停在了跑道盡頭,生怕它爆炸的眾人飛快地通過繩索溜到地面上,隨即被送上救護車。
平壤打得是怎樣的算盤?
據美方事后檢查,遭襲的RB-47中彈達400余處,不得不就地報廢。盡管麥迪遜機組全體安全返回,乘員只受了些皮外傷,朝鮮戰(zhàn)機襲擊事件仍令五角大樓吃驚不小。
事發(fā)兩天后,朝鮮外務省發(fā)言人宣稱,人民軍在北緯40度線附近“擊落”一架美軍戰(zhàn)機。一周后出版的蘇聯《消息報》則透露,一支訪問莫斯科的朝鮮代表團向莫斯科介紹了“擊落美機”的概況,希望得到蘇方支持。看起來,平壤并未掌握這次交火的實情。
朝鮮為什么突然襲擊在國際空域飛行的美國偵察機?有分析認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全力投入越南戰(zhàn)爭,韓國也在華盛頓授意下派兵赴越,為了支持“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越南北方政權,時任朝鮮領導人金日成決定在“有限范圍”內采取“不至于引發(fā)美國軍事報復的行動”,試圖以此牽扯美方的精力。實際上,同樣的策略,后來在1968年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遭朝鮮俘虜事件中再度得到體現——那一回,美方不得不按照朝鮮的要求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