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30歲的李聰娜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僅26歲的“科研青年近衛(wèi)軍”,馳騁信息網絡領域,頻頻“沖頂”,令這個領域的專家們刮目相看。
2011年5月,才29歲的李聰娜作為蘭州軍區(qū)某部第一位女科室主任走馬上任。當時,她所面對的是一雙雙質疑的眼神:科室17個人,就她一位女同志,而且這么年輕,能挑得起這副擔子嗎?
李聰娜沒有急于表白和證明,她認為“行動更有力量”。
2011年夏天,李聰娜帶領科室4名骨干,參加蘭州軍區(qū)組織的信息網絡演習。剛開始10分鐘,對手就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計算機網絡程序突然出現異常,系統(tǒng)頓時癱瘓。
千鈞一發(fā)之際,李聰娜決定:放棄原有系統(tǒng),重新編制新程序。隊友們投來懷疑的目光:“以前從沒這么干過,時間這么緊,能行嗎?”
李聰娜用行動答疑。僅1個小時之后,她就為每位隊員提供了一個效率高、穩(wěn)定性強的新程序。最終,李聰娜率領的團隊在演習中大獲全勝,讓所有參演人員心服口服。
了解李聰娜的人評價說:這個女子要強是出了名兒的。
2000年9月,李聰娜考取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到信息化人才缺乏的西北軍營一線連隊。2007年,被調整到蘭州軍區(qū)某部,專門從事網絡工作。
2007年,總部賦予李聰娜所在部隊緊急研發(fā)一種網絡終端服務系統(tǒng)的任務,部隊長王國玉安排李聰娜編寫一套底層驅動程序。
原本打算借機在新單位“露一手”的李聰娜真要編寫時,才發(fā)現這工作遠遠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軟件編程,不僅此前沒有學過,有些東西連聽都沒聽過。看著一行行讀不懂、看不明的源代碼,她“急得直想哭”。
不過,流淚不是李聰娜的性格。為了盡快找到入門之路,她找來一些國內外范例程序,認真研究。每一個函數和地址都要反復對照相關資料才能慢慢讀懂,“就是把吃飯睡覺的時間全部用在攻關上,一天下來也只能消化十幾行代碼”。
那段時間,人們發(fā)現,她的嘴角因為著急上火長出了一串水泡。
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知識的積累,新代碼由生變熟,攻關也漸入佳境。一個月后,李聰娜終于讀懂了整個程序30萬行的代碼,編寫出底層驅動程序,并最終掌握了這項新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這一仗,改變了同事們對這位“看起來挺柔弱”的女子的印象。接下來,她做出了“更讓人意外的事”。
2008年底,李聰娜代表軍區(qū)參加全軍首屆信息網絡比武競賽。參賽選手既有技術單位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也有專業(yè)院校的資深學者,不少都是多次參加過比武的老選手,而本科畢業(yè)生李聰娜是比武選手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且是64名選手中唯一的女性。
比武場就是戰(zhàn)場,沒有性別之分,只有勝負之別。那段日子,李聰娜鉚足了勁備戰(zhàn),幾乎24小時“泡”在枯燥的訓練中,構建戰(zhàn)場環(huán)境,探尋攻堅路徑,一個月下來,瘦了15斤。
在高手云集的賽場上,她與自己的團隊一道,過關斬將,一舉奪得個人單項1枚金牌1枚銅牌和團體銅牌的好成績。
總部領導對她翹起大拇指:“賽場顯英豪,巾幗勝須眉,你可是1比63呀!”
“昨天的技術,打不贏明天的戰(zhàn)爭。”在李聰娜的辦公室,題寫著這樣一句醒目的話語。對她來說,這是警示,更是激勵。
一次,李聰娜所在科室準備研發(fā)某軟件項目。這項技術的研究在國外都有政府或軍方資助,成熟產品完全不公開源碼,而國內研究僅限于理論層面,可供借鑒的資料非常有限。任務一提出來,許多人就打“退堂鼓”:“難度太大了,不如換個有基礎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