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弟弟的聲音漸漸變小,弟弟的父母覺察到了不對勁,這才急忙沖了進去。“只看到弟弟的小腳丫在外面,基本不動了,頭部被床上用品包裹在里面,哥哥壓在這些床上用品上面,玩得正開心呢。”
兩個奔過來的大人急忙拎起哥哥甩到邊上,救出了弟弟,此時,弟弟呼吸已微弱,小臉因為缺氧有點發(fā)紫。萬幸的是,不久弟弟被救過來了,悲劇并沒有真的發(fā)生。而作為肇事者,睿睿被叔叔痛打了一頓,而之后兩個孩子一見面,大人們幾乎都會提及那次可怕的經歷。
兒子性情變化,再做錯事不敢告訴家長
王女士表示,她并不認為做錯事的孩子不應該教育,只是覺得簡單的、很是粗暴的一頓暴揍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會給孩子帶來額外的傷害。
王女士介紹,每次去超市,睿睿都喜歡把爸爸的車鑰匙搶過來玩。發(fā)生和堂弟的那起事件之后,睿睿一次和爸爸媽媽去宜家,小男孩也搶了爸爸的車鑰匙,但是爸爸趁睿睿不注意,又悄悄把車鑰匙從孩子屁股兜里扒了出來。走到超市自動扶梯上時,小男孩發(fā)現車鑰匙不見了。
睿睿有些著急,他不停的摸屁股兜,一邊神情緊張的不時扭過頭。媽媽就問孩子怎么了,睿?;仡^躲過媽媽的眼神:“沒什么”。但沒隔多久,小男孩又開始摸他的屁股兜。王女士說孩子一直很陽光,以前做錯了什么事,都會告訴家長,但這次睿睿一直瞞著,不敢告訴媽媽鑰匙丟了。
而之前,睿睿每個星期特別喜歡去爺爺奶奶家,但最近幾次得知爸媽要把自己送到爺爺奶奶家后,小家伙不是很情愿的樣子。一次小男孩甚至央求媽媽:“我們能不能不去爺爺奶奶家?”王女士認為,就是因為遭遇這頓“暴打”,加之被叔叔罵為“怪小孩”的經歷,讓睿睿產生了心理陰影,性情和行為也因之發(fā)生改變。
親子教育專家說法
粗暴教育確實會增加孩子心理疾病風險
多年研究幼童教育的南京親子教育專家姚國忠昨日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表示,打罵孩子即使未必像英國科學家研究的那般,可能增加他們患癌癥和心臟病的風險,但有一點心理學界是公認的,就是家長粗暴的教育方式(包括打罵在內),將致使孩子長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姚國忠介紹,在他日常的咨詢中,有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曾經打過孩子。事實上,很多家長估計自身都沒注意,現在他們對待孩子的那一套跟當年其父母教育他的那一套非常像。這是源于人的行為模式基本在6歲以前就開始形成,而在那段時期孩子主要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上一輩父母中,所信奉的教育哲學還是比較簡單的,并不認為打罵有什么不好,正所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俗語。
這套哲學被現在大多數父母“沿襲”下來,這也是大多數父母都有打罵孩子經歷的原因。
姚國忠認為,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切教育。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納他(她)的情緒和行為,這樣就會帶來親子關系的提升,而親子關系的提升讓孩子進而會理解父母的行為,親子關系便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很多家長問,究竟能不能(象征性的)打孩子?姚國忠的回答是:“對孩子老是說‘不’,孩子也會對你說‘不’!”(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