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前院長、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前副會長吳國忠:
越亮越耐久的夜明珠價越高
古人所謂的夜明珠究竟是什么,到現(xiàn)在我們還無從知道。就像和氏璧究竟長啥樣,我們也并不清楚。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夜明珠,其實是老百姓的一種稱呼,并非科學嚴謹?shù)拿?。在我看來,只要是夜里能發(fā)光,發(fā)光的時間持續(xù)較長的圓球,都可以叫做夜明珠,沒必要去追究是不是跟古書里記載的寶貝一樣的。
夜明珠有人造的,也有天然的。像人造的鋁酸鍶,屬于發(fā)光材料,多用于遙控器、路標上,如果將它做成球狀,也可以稱為人造夜明珠。天然的夜明珠則包括像螢石夜明珠、鉆石夜明珠、大理石夜明珠等,種類也很多,其之所以能發(fā)光,要么是含了某種稀土元素,要么是內部構造發(fā)生了變異,導致外部一旦給了能量,內部的電子在黑暗中就能發(fā)生移動,移動的速度比較慢,從高處下到低處時間較長,那么就能持續(xù)發(fā)光了。
專家支招:如何判斷夜明珠的價值
由于天然的發(fā)光材料不少,所以在判斷夜明珠的價值上——
首先就要看究竟是什么材料的。如果是鉆石的,那它本身就很珍稀,加上能發(fā)光,就更貴重了。我們鑒定過一顆六方金剛石夜明珠(國際學名為郎斯代爾),重為43.03克拉,貌似平常,但拿到暗室里,立刻發(fā)出黃綠色的美麗磷光。這樣的東西自然是很寶貴的。
其次,如果是螢石之類的夜明珠,那就要看發(fā)光的強度和發(fā)光持續(xù)時間的長度了,越亮越耐久的自然價值要高些。
第三,夜明珠的大小也是一個價值判斷標準,如果個頭又大,同時整個球體沒有裂縫,那也是非常稀有的。我在美國就看到過直徑為一米的螢石夜明珠,在國內也鑒定過直徑為一米多的夜明珠,當時我們給出的估價是幾千萬,后來外界盛傳的竟然是二十多億,這個價不知是怎么來的,但我感覺太高了。目前整個夜明珠市場,價格普遍虛高,有價無市。而且由于夜明珠材質本身差別大,這樣統(tǒng)而稱之的確會給市場造成一些混亂。所以作為買家,一定要看準了,真正喜歡了再出手,這樣才不會后悔。
在挑選夜明珠時——
買家要區(qū)分基本材質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還要看有沒有涂熒光粉。這個既可以用紅外線光譜來檢測,也可以放大了看,涂了熒光粉的,表面會有顆粒狀。
另外,手摸也是一個辨別真假的途徑——因為熒光粉是摻在膠里面的,會導致散熱比較慢,如果摸起來比較熱,那很可能就是造假了,天然的夜明珠應該是冰涼的。
反方
知名寶玉石學者王春云博士:
發(fā)磷光的螢石不配叫“夜明珠”
安徽的“夜明珠”消息一出來,我就在網上進行了批駁。首先,它也就是個螢石球;其次,即便它在暗處能發(fā)光,也不配叫“夜明珠”。古人視為珍寶的夜明珠,據我研究,是能夠進行強反射強色散的超級鉆石,和螢石根本不搭界。而我的研究成果從2004年公布到現(xiàn)在已有八年時間,學術界居然一直熟視無睹,既不進行學術質疑也不進行學術傳播和科學普及,以致社會上很多人繼續(xù)堂而皇之地將磷光螢石人工磨成的大石球冠以“夜明珠”之名高價推銷,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為什么我會去研究“夜明珠”?起因在于上世紀70年代廣東省地礦局工程師在礦洞里發(fā)現(xiàn)螢石能發(fā)出幽幽的綠色磷光,接著是上世紀80年代,一些科普作家將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李約瑟博士論述古代中國的神奇國寶夜明珠可能為發(fā)磷光的螢石的說法拿來用了。然后就有不少商業(yè)鑒定機構開始出具鑒定證書,證書的品名一欄里用括號羞答答地加個“俗稱夜明珠”的字樣,這就是所謂的“夜明珠”鑒定證書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所謂的“夜明珠”開始泛濫,個體一個比一個大,價格也隨之不斷攀升,像吹氣球一樣,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到幾千萬,乃至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這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疑問,想從學術上弄懂夜明珠這一中國古代自然歷史文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