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中國人理財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從兩個老太太開始的,正是因為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在天堂偶遇時的一段對話,讓我們開始反思以前“先收后支”的消費模式,并意識到拼命的儲蓄和瘋狂的炒股與理財有著天壤之別。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理財理念恰在這時逐漸傳到國內。
但如今,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我們懷疑美國老太太是在忽悠人。也的確有西方的學者和官員稱贊中國人重視儲蓄的習慣非常好,而近兩年炒股巨虧、買房被套的一些人恐怕也后悔為什么不多聽聽中國老太太的話,至少不會讓手中的錢白白打了水漂。
那么,中國式的理財真的比美國式的理財更優(yōu)越嗎?是理財理念本身有問題還是人們根本就沒有樹立起正確的理財理念?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關鍵在哪里?通過對比中美理財的差異,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對話的N個版本
“理財”這一概念顯然是舶來品,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從來不缺乏那些樸素的理財思想。而當兩個老太太在天堂里那場偉大的對話流傳開來后,我們熟悉的西方理財理念開始在中國廣泛普及。直到次貸危機讓大量美國人失去房屋,我們才對西方人的理財方式產生強烈的質疑。于是,兩個老太太的對話也演變出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較極端的一個是:
有一天,美國老太太正在天堂養(yǎng)老院里閑坐,看到門口路過一個老乞丐非常眼熟,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年前見過的那個中國老太太,兩人就聊了起來。中國老太太很奇怪的問:你不是買了房,而且還完款了嗎,怎么住到養(yǎng)老院里了?美國老太太說:我把那套房子給賣了,又貸款買了一套更大的,結果后來房價下跌的厲害,再還貸款太虧了,就把房子退回去了,現(xiàn)在靠401(K)計劃的養(yǎng)老金支付這養(yǎng)老院的費用。
美國老太太的表情更詫異:你不是攢了一輩子錢買了一套房嗎,怎么現(xiàn)在討起飯來了?中國老太太長嘆了一聲:唉,別提了。我兒子打算結婚,可那未來的兒媳婦說不買房就別想結婚。我為兒子的婚事著急呀,就把老家那套房子給賣了,但你不知道這幾年中國的房價漲的有多快。賣房的錢都不夠在大城市買房的首付,我又借了一大筆錢總算給我兒子安了個家。結果后來兒子、兒媳婦都失業(yè)了,實在支付不起高額的房貸,就斷供了幾個月,房子被銀行收回去了。而我的退休金少的可憐,現(xiàn)在只能靠討錢來還債了。
當然,上面的這場對話是杜撰的,但它卻真實的反映了近幾年中國和美國老百姓理財生活的轉變,從中也能感受到中美理財方式的差異。下面,我們就從取得收入——繳納稅款——消費投資——退休養(yǎng)老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對比一下中美理財行為的不同,中間仍會穿插中美老太太的對話,以便于你有更深切的感悟。
1、 納稅與節(jié)稅 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無論是中國老百姓還是美國老百姓都概莫能外。當一個人取得工資收入時,就有一筆所得稅(收入稅)被劃走了,而在商品買賣、投資理財、遺產繼承等過程中,還要繳納消費稅、印花稅(或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等。稅收和通貨膨脹一樣,是實現(xiàn)財務目標的最大障礙。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收入稅的構成:
美國的個人收入稅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聯(lián)邦稅,州稅,及城市稅。城市稅只有少部分城市有,所以主要是聯(lián)邦及州稅。
聯(lián)邦稅是累進制,即收入越高,稅率越高。2008年聯(lián)邦稅的稅率為:
收入高于此數額 低于此數額 則稅率為:
$0 $15,100 10%
$15,100 $61,300 15%
$61,300 $123,700 25%
$123,700 $188,450 28%
$188,450 $336,550 33%
$336,550 無上限 35%
此稅率是邊際稅率,也就是說,只有收入超過底限,才會交這個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