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電影協(xié)會與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主辦的中國首屆德國電影節(jié)正在北京舉行,德國電影大師沃爾克·施隆多夫電影回顧展同期舉行。昨天下午,他本人在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出席回顧展開幕式,并簽售中文版自傳《光·影·移動:我的電影人生》。姜文到場助陣,稱施隆多夫是他的貴人:“如果沒有他,可能就沒有我的導演之路。”施隆多夫以藝術(shù)片見長,他直言不會拍好萊塢商業(yè)片,“就像不能請鋼琴家去演奏打擊樂,這是我們知識分子所堅持的骨氣。”
□老友相聚
回憶相識笑稱哥們
為了向施隆多夫致敬,本屆電影節(jié)特別安排了他的回顧展,展映片包括《鐵皮鼓》導演剪輯版及《海的黎明》《亂世啟示錄》《推銷員之死》四部經(jīng)典作品。
施隆多夫是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制片人。談到兩人相識的過程,施隆多夫笑稱:“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柏林墻倒塌后,我立馬從紐約回到柏林。當時一個在北京的法國朋友讓·路易打電話給我,說有一個中國導演拍完片子,剪輯還沒有做完,問我能不能幫他,我說行啊。姜文那時很年輕,帶著一箱帶子就來柏林了。”那是兩人初次見面,他評價當時的姜文對電影很有使命感。看完帶子后,施隆多夫被其中一幕征服了,“馬小軍躲在床底下,看到一個姑娘走過來,雙腳穿著鞋,腿露在床沿下,看上去好像這個姑娘除了鞋什么都沒有穿一樣,因為攝影機是在床下拍的,這充滿想象空間。看到這一幕我就說,姜文,我們是哥兒們,我們志同道合。”
姜文鞠躬致謝貴人
昨天,姜文特意從懷柔片場趕來助陣,不過現(xiàn)身約10分鐘后就匆匆離場。他稱自己是施隆多夫的粉絲代表:“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我不能不來。他是我的貴人,我來這兒是為了感謝他。”他透露20年前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因為錢用光了,沒法完成后期,“施隆多夫讓我去他的制片廠做后期,如果沒有他,可能這部電影還在剪輯室里,我的導演之路也只能被扼殺。”現(xiàn)場,他深深鞠躬感謝這位貴人。
問及最喜歡施隆多夫的哪部作品,他稱是《鐵皮鼓》,“這部電影確實好,片中的幽默與眾不同,后來很少看到電影這么個幽默法兒。”對于施隆多夫感興趣的“你為什么開始當導演”提問,姜文以“我原來是個演員,后來做了導演,就是這么回事兒”一語帶過,而后謙稱不能喧賓奪主,“我希望把時間留給施隆多夫,我得回到拍攝現(xiàn)場去了。請大家歡送我吧。”
□導演訪談
自評更像法國影人
姜文離席后,施隆多夫笑指他逃避問題,沒有回答為什么當導演。他詳細回顧了自己的導演之路,“我15歲那年就想拍電影,其實當時住在森林里很少有機會接觸電影。我想拍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愛讀書,讀書時就會在腦子里想象畫面;二是看到一本雜志,上面有張照片是一堆拍電影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職業(yè),就想為什么不去拍電影呢?我就買了小攝像機自己拍。”后來,他找機會去了熱愛電影的法國,一呆就是10年,從助理開始進入電影行業(yè)。他稱從年輕時至今,有一點始終未變的是一直在尋找大師們,向他們學習,“我就像一個銷售員一樣,一旦聯(lián)系上,就窮追不舍。”
施隆多夫的導演生涯輾轉(zhuǎn)法國、德國和美國,他稱從美國人身上學到了“有機會就去做吧”的精神,“在歐洲拍電影有很多限制,《鐵皮鼓》成功后,我去美國后就釋放了。”但他稱最依戀法國文化,現(xiàn)在覺得自己更像一個法國影人,最近的兩部片子也都是在巴黎拍的。
入行時最想拍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