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汪治 陳鵬 )一對居住在深山中的老夫婦,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堅定的信念,用五年時間修通了一條4公里長的出山公路。這個真實版的愚公故事就發(fā)生在今天的商南縣魏家臺鎮(zhèn)文化坪村。
小布幢是文化坪村的一個自然村落,那里群山環(huán)抱,坡陡溝狹,當地群眾常年依靠一條之字形的羊腸小道進進出出。2004年,55歲的吳光榮從湘河廣播站退休回到位于小布幢的家中,陪老伴陳某過起了砍柴種地的農耕生活。兒女們多次來接老倆口進城養(yǎng)老,都被他們給拒絕了。
習慣了山居生活的吳光榮夫婦,雖說在糧油、蔬菜等農產品方面完全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但化肥、種子、日常用品等卻不得不翻山越嶺到山外去買。生活上的種種不便,讓這對年近六旬的老夫妻萌發(fā)了動手修建出山公路的念頭。2005年冬,在做了簡單的線路勘測后,吳光榮和妻子開始了漫長的修路歷程。
夫婦倆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匆匆吃過早飯后,打著手電筒直奔工地,開始了一天辛苦的勞作。一鋤一鋤的挖,一鍬一鍬的鏟,遇水架橋,逢坑填土,斬荊棘,移大石,渴了喝山泉,餓了吃冷饃。雖然施工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越來越多,但老倆口修路的信念和熱情卻絲毫未減。冬日迎寒風,夏日戰(zhàn)酷暑。幾年下來,手套、膠鞋不知磨爛了多少雙,鐵鍬、手電不知用壞了多少把。無數次砸傷了手腳,扭傷了腰,老夫妻倆都強忍著疼痛,相互鼓勵,共同堅持了下來。
果溝幢是整條道路中最艱難最危險也是最關鍵的工程地段。一條30米高的瀑布從幢間直沖而下,兩邊是90度的懸崖峭壁。要從山體上開鑿出一條1公里長的盤山公路,不僅石方工程量大,而且施工難度大。為了能盡早通路,吳光榮老人拿出自己多年來的2萬元積蓄,購買了礦壓機、充氣鉆等開山設備和爆破器材。每天上午打鉆放炮,下午平整路面,以一天一米的速度艱難向前推進。為了增加路面寬度,確保路基穩(wěn)固,吳光榮和老伴冒著跌落山崖的危險,把腰間拴上繩子,在整條道路外側修筑起一條2米高的石壩。為修這條盤道,夫妻倆一干就是三年。
在吳光榮夫婦的不懈努力下,2010年冬,小布幢連接山外的4公里道路終于被打通了。五年下來,老吳和妻子累計投入修路資金6萬余元,投工3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