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15:00,“異象不期而至:王清州”個展(Beyond Imagination:Wang Qingzhou Solo Exhibition)在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先聲畫開幕。本次美展由倍瑄文化機構、先聲畫廊聯(lián)合主辦;姜永平、楊軍策展;學術主持為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評論家郝青松。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時間證人之三 Witness of Time III 160cm×200cm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 《汲淪溪谷之三 》Beautiful Sights over the Kidron Brook Ⅱ 120cm×200cm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布面油畫四幅組合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 《 幽逸之八》 Sound of Silence VIII 160cm×200cm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扶蘇一片》 Mulberry Tree 43cm×69cm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 Two Trees in Front of My House 69cm×46cm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 《汲淪溪谷之一》 Beautiful Sights over the Kidron Brook Ⅰ 46cm×69cm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5
王清州先生作品欣賞: 《我前世是不愛動的樹》 I Was a Lazy Tree in My Previous Life 69cm×46cm紙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5
臺灣著名收藏家張力行先生,香港著名收藏家馬敬雅女士,安徽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業(yè)務處處長李立新先生,全國工商聯(lián)執(zhí)委、北京市工商聯(lián)副主席、鳳凰城集團董事長周明德先生,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郝青松先生,北大青鳥文教集團財務總監(jiān)楊明先生,北京安徽企業(yè)商會監(jiān)事長嚴華翀先生,影視制片人趙雪峰先生,先聲畫廊藝術總監(jiān)姜永平先生,北京市景御九州文化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尹長年先生,金寨縣齊蝠有機茶廠董事長汪宗華,瑞景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jīng)理金百平先生,北京高科永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臣先生、北京安徽企業(yè)商會專職副秘書長許彬女士,北京安徽企業(yè)商會宣傳部張蓮小姐,知名策展人楊軍女士、劉北南先生,藝術家陳欣先生、蘇雪梅、董瑋先生、張永華先生、唐晁先生、2046先生、湯軍先生、蘇濤先生等兩百余位嘉賓出席本次畫展開幕式。
本次展覽名稱來自郝青松所撰《自然—自由:王清州彩墨藝術的穿行與回望》一文,共展出了王清州近期創(chuàng)作的12幅油畫作品及部分水墨畫作品。
自由精神,始終貫穿了王清州的一生,無論是從其為人志趣涉獵廣泛,還是就其藝術創(chuàng)作善于“破—立—再破—再立”,都可見一斑。由于早年深受家庭環(huán)境的藝術熏陶,加之多年游學歐洲的經(jīng)歷,王清州的繪畫既不局限于傳統(tǒng)國畫的范式,又無法籠統(tǒng)地冠以表現(xiàn)之名,而是將中西的寫意和抽象融為一體。透過他筆下的光影色彩,我們感覺到的自然已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更是若不經(jīng)意、無為而為的人生態(tài)度。所謂異象不期而至,即是越順勢而為不作刻意安排,往往越能等到超乎想象的驚喜,王清州的作品如是,人生更是如此。
近年來,學術界和收藏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王清州先生的畫,誠如島子先生所言:“喜歡王清州先生的畫,不只是因為他是一位正活躍于當代畫壇的優(yōu)秀畫家,更因為他的作品不失為返本與開新的成功實驗。”
學術主持郝青松先生介紹:王清州其實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范式,以往的寫意、花鳥以至中國畫的概念都不再能完全闡釋他的作品。而用抽象與表現(xiàn),似乎又不能維系他的藝術文脈。他出于自然而達至自由,突破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自然觀念,以人性自由為勝。但是,關于自然的脈絡并未遠去,反而在久遠的歷史深處以另一種存在關懷當代。
現(xiàn)代社會的個體自由首先奠基于啟蒙理性之上。啟蒙理性卻在日漸強化的社會機器中異化為工具理性,反而令每一個個體以及自然都被奴役和規(guī)訓。由此,自由又被激發(fā)出另一種尼采式的酒神精神,現(xiàn)代藝術以來的藝術方向都與此有關。但是任性無盡的自由又導致了另一重陷阱,使藝術陷入到虛無主義的泥潭中。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型,同時要警惕現(xiàn)代性的陷阱。大寫意繪畫乃至彩墨的大寫意,在抒發(fā)個人情感時依然面對這樣的危險。
現(xiàn)代自由精神穿越自然而來,但是當代社會的虛無主義又使得自由去回望自然。人與自然的傳統(tǒng)關系可能是中國藝術唯一可以貢獻給當代藝術的資源。來自傳統(tǒng)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能夠提供一種歷史張力,給自由以自然的關懷。審視現(xiàn)代主義末端抽象表現(xiàn)主義達到的癲狂,任性和虛無已經(jīng)顯露出來,其中有一個特例——羅斯科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啟示。羅斯科的繪畫同樣具備抽象和表現(xiàn)兩種品質,但卻是如此凝重和內在,仿佛一種恒定的力量勃勃生發(fā)。這種內在的源泉不屬于現(xiàn)代的快速和碎片,而在于古典和歷史。王清州的彩墨藝術同樣透發(fā)出一種內在的光輝,晶瑩剔透,層層無染,如玉如月。
自然不僅指自然界的物態(tài),更指若不經(jīng)意、無為而為。散淡、隨性見諸筆端,觸紙即痕。這個傳統(tǒng)遠在文人畫之前,上溯漢畫之靈動意象。創(chuàng)作中,王清州尤喜用水,如決堤汪洋一瀉千里,水沖色破,神秘異象呼之欲出。任筆墨如何精熟,在水墨與宣紙的觸碰中也不可能完全把握,這正是現(xiàn)代性之理性和任性均無法抵達之處。因勢利導然也,如霍去病墓前石雕之因勢造形,自然而成,乃為天成。王清州如此佳構,堪稱逸品,神跡使然。
最大的自由并非周密計劃的完美達成,而在于異象的不期而至。王清州的彩墨繪畫由此完成了“自然—自由—自然”雙重超越,首先進入現(xiàn)代性自由精神的自覺,實踐了傳統(tǒng)筆墨的現(xiàn)代轉型,其次超越于虛無主義的意義漂浮,在回望自然中為自由找到了超驗的根基,與異象不期而遇。
據(jù)策展人姜永平介紹:“和王清州老師合作過三次展覽,兩次水墨展覽和一次水墨、雕塑、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綜合的展覽。從幾次展覽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始終貫穿王清州創(chuàng)作的一條主要線索:取象說。這個理論是中國書學的重要命題,用線條將豐富的感情體驗作以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在凝聚短暫的一揮中,化客觀存在為主觀情感,化具象為抽象。研習書法多年的王清州將這個理論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并提煉概括為具有其個人風格化的藝術形式。
王清州的作品構圖極具新意,與傳統(tǒng)水墨畫相比別具一格。在王清州的作品中,他描繪的不再是游人眼中的青山碧水、綠葉紅花,而是用藝術家獨特的視角將渾莽的大自然抽象化、節(jié)奏化、純凈化。值得注意的是,皴法的筆觸以及水墨的暈染在畫面中都已然消失,而改以線條和色塊來經(jīng)營山水抑或花鳥的造型。借著幾何抽象的線條和色塊所蘊涵的解放力,王清州一樣達到了傳統(tǒng)山水所追求的堅實結構,以及形式和空間上的明晰感,顯露出他個人內心對自然的熱愛及向往。換句話說,王清州在不犧牲表現(xiàn)力的原則下,依然從形式簡約的階段跨進到了形式構成的階段。從這個角度上看,這跟他多次游歷西方,參觀西方現(xiàn)代的美術館博物館的學習經(jīng)歷有密切的關系。學習西方現(xiàn)代的藝術風格,結合東方傳統(tǒng)藝術的體悟,王清州的這一批創(chuàng)作當?shù)闷鹜黄七@一評價。王清州的繪畫用一種抽象化、凈化的幻化之景來表現(xiàn)真實的世界。這得益于他對真實山水世界的感知和具有直覺冥想力的眼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島子教授這樣評價王清州:“王清州的色彩寫意從傳統(tǒng)文人花鳥畫脫胎而來,既蘊涵文人畫的要素,又在自然的觀察與表征中注入現(xiàn)代藝術語言的表現(xiàn)性乃至抽象性,而現(xiàn)代藝術語言本身有其豐富的思想性。從當代水墨的發(fā)展視角來考量,清州的色彩寫意創(chuàng)作不失為返本與開新的成功實驗”。
從王清州在今年的部分作品創(chuàng)作上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筆墨語言上進一步淡化了造型,畫面代之以純粹精神化的線條和色塊來呈現(xiàn)。線條和色塊,對于王清州而言,完全是信手捏來,收放自如。似花又非花,是山又不是山,畫面里的一切都不是現(xiàn)實的復刻,而是精神的復調。水墨之外,這次新作里的油畫作品,也是同樣的瀟灑氣象。在我覺得,不需要界定王清州這批新作是在走抽象路子,還是意象。它們所反映的就是王清州在純粹地寫心。“我的作品也許讓人覺得既飽滿又簡約,但自然界是復雜的,有直白和看不見的隱藏,可視的現(xiàn)實也許單薄了許多。……畫面經(jīng)常和現(xiàn)實坐著矛盾的兩端,恰為風險的開始,往往是心靈和自我歷史的情感表達,偶又基于精神及之外。”王清州老師介紹說。
臺灣著名收藏家張力行先生在開幕式上表示,由郝青松老師來為本次畫展學術主持是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一走進畫廊,看到王清州先生的畫作,就立馬讓人感到十分輕松,我們正在計劃在臺灣為王清州先生舉辦系列畫展。
本次王清州個展展覽時間:2015年11月7日-11月27日。(朱曉雯)